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影响因素目的肝切除术是一种常用手术,现已广泛用于各种肝脏外科疾病,如良恶性肝肿瘤、肝内胆管结石、肝外伤、肝脓肿、肝包虫病、肝门部胆管癌等。然而肝切除是一种风险很高的手术,文献报道肝切除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分别为23.4%~40.0%和1.6%~7.5%。随着肝切除手术技巧及肝脏解剖研究的发展,肝切除手术的风险也由最初的严重出血而转为术后的肝功能不全。目前,肝脏已不再是外科的禁区,为了更简便而直观的评估肝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的风险,本文进行了回顾性研究。
方法:1一般资料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4年1月1日~2005年12月31日实行肝脏部分切除手术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目前国内外公认的预后不利因素及主要肝功能指标进行回顾性研究。
36例患者中,男19例,女17例,男女比例1.118∶1,年龄19~68岁,平均46.08岁,平均住院18.61天。包括原发性肝癌15例,肝血管瘤12例,肝囊肿5例,肝包虫病、肝错构瘤、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肝坏死结节各1例,分别实行肝囊肿、姑息、单段、两段及三段切除,其中两例因癌肿破裂急诊行开腹探查肿瘤姑息切除。
分别对36例患者可能与术后肝功能不全有关的临床资料及主要的肝功能化验指标进行分析,包括:性别、年龄、肝硬化程度、Child分级、肝切除量、术中出血量、输血量、阻断时间、首日腹腔引流量、电解质紊乱、术前血清白蛋白、转氨酶、转肽酶、凝血酶原时间。
2统计方法采取SPSS统计软件对计量数据采用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对于计数数据采用x2检验及Fisher精确概率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36例患者中,出现6例程度不等的肝功能不全,发生率为16.67%,无死亡病例。术后肝功能不全与计数指标和计量指标的关系,以P<0.05为判断标准,以肝功能不全为处理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以下因素在术后肝功能不全中有显著性差异:术前肝硬化程度、Child分级、输血量、术中出血量、首日腹腔引流量(FDAD),术TBIL、AST、GGT、ALB、PT与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与年龄、手术时间、肝切出量、阻断时间无关。
结论:严格掌握肝切除手术指征,结合术前肝功能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做好术前评估及术前准备,尽可能地减少术中出血,对预防肝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至关重要。首日腹腔引流量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临床指标,它能够不同程度地反映肝切除术后肝功能的受损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