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的经济获得了突飞猛进地发展,但是中国依然属于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依然众多,国家金融扶贫战略已经成为中国政府面临的的一个必然选择。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大规模的扶贫攻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庞大,贫困人口数量还是居高不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已经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农民增收,但是我国金融资源存在严重分配不平衡,东部地区经济发达,金融资源充足,而在中西部经济相对落后,金融资源贫乏。金融发展的落后进一步导致贫困的发生,在2011年,我国政府新出台了政策,重新划分了中国的集中连片特困区、特困县。俨然,在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区,经济发展落后,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低,秦巴连片特困区是中国连片特困区的一个典型,包含了陕西省的很多县域,所以有必要对我国秦巴连片特困区的金融扶贫效率进行研究,以此探究中国贫困山区的金融扶贫效率。本文首先基于特困区金融发展理论和金融支持效率理论,分析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构建了我国秦巴连片特困区金融支持效率的分析框架。同时本文指出金融扶贫效率评价是特困区农村金融资源服务覆盖面、金融组织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特困区居民福利状况的一种综合衡量。然后在金融支持效率分析框架下,从我国秦巴连片特困区的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环境、连片特困区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置情况、特困区金融市场金融资源的使用效率、农信社改革的绩效分析等方面对现阶段我国秦巴连片特困区金融扶贫支持效率现状进行了分析。本文的实证部分首先从秦巴地区选取了二十个典型的特困县域,然后综合考量各种因子,选取了相应的金融资源投入指标和国民收入产出指标,然后运用DEA模型对我国秦巴连片特困区各县域的金融支持效率进行测度。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秦巴连片特困区大部分县域正规金融支持生产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未达到有效状态。同时分析了各个县域不同年份之间的Malmquist指数变化率以及部分县域未观测金融的支持效率,得出结论:我国秦巴连片特困区的金融支持效率不高,但是未观测金融的技术效率比正规金融的技术效率高。基于DEA模型分析结果,本文为提高特困区金融支持效率针对性地提出了政府和市场分工合作,开放金融市场,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正规金融和未观测金融相互合作、建立金融保险市场、分散风险等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