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河朔地区的社会文化是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学术问题,但迄今为止仍以河朔胡化观的影响为大。本文运用矛盾论与文化变迁理论,通过对三镇社会文化结构的分析,论证了三镇时期河朔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传统的“中夏之地”的文化特点,并探讨了这种社会文化与河朔三镇自身政治经济的关系。上述内容共分三章进行论述。第一章分析了西汉至唐代前期河朔社会文化的历史传统,指出这一时期的河朔社会文化可分为以尚侠骠悍为主的西汉至魏晋时期及以尚儒和尚侠之俗共存为主要特点的北朝隋时期两个阶段,并认为唐代前期河朔社会文化仍具有尚武、尚侠与尚儒之俗共存的文化特点。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三镇时期河朔社会文化的历史根源。第二章探讨了三镇时期河朔地区的社会文化风貌,指出河朔地区包括尚武、尚侠之俗及儒家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但儒家文化则在河朔社会文化中占有主导地位,河朔仍为一传统意义上的“中夏”之地而并不具备割据的主流文化。尚儒习经及不以科举为主要仕途的特点使其在学风举风上落后于时代的潮流,这对河朔社会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上述论述分析了三镇社会中汉族社会文化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为河朔胡化观提供了直接的反证,是对河朔非胡化研究的深入与发展。第三章分析了河朔尚儒向化之俗与尚侠为乱之俗对河朔三镇政治经济的影响,指出尚儒之俗是河朔三镇与中央之间存在诸多联系、具有唐地方政府特点的文化根源,并进一步认为受主流文化及自身特点的制约,尚侠之俗多限于通过兵乱形式而产生的对三镇社会治理方面的影响,是三镇时期河朔社会政治经济相对稳定发展的重要原因,这也是三镇兵乱与其他藩镇兵乱所具有的明显的不同之处。本文对河朔社会文化的探讨,不仅有助于深化学界对河朔社会文化发展历程的认识,也有助于我们对河朔三镇割据中的一些政治经济现象的文化根源的了解,因而本文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