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来源成骨细胞复合脱钙骨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_d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以自体骨髓来源成骨细胞为种子细胞、异体脱钙骨为支架材料所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兔颌骨缺损的成骨能力及其效果。 方法:运用组织工程方法,将20只新西兰白兔自体骨髓来源成骨细胞于体外分离培养增殖后接种于异体脱钙骨,复合培养构建组织工程骨,随机植于一侧颌骨缺损区,另一侧骨缺损区植入单纯异体脱钙骨作为对照。术后分别于2、4、8、12周各处死5只动物取材,通过大体、影像学和组织学观察骨形成情况;对X线片进行计算机图像分析,计算并比较实验侧与对照侧骨缺损区的相对骨密度值。 结果:大体观可见对照侧新骨生长滞后于实验侧,12周时实验侧骨缺损区已完全由新骨所修复,而对照侧仍有小部分缺损区域未得到修复。影像学观察可见2周时实验侧与对照侧缺损区均为透光区,但实验侧密度稍高且缺损边缘有少量骨痂影。4周时实验侧缺损区的边缘及中央区域出现骨痂影像,8周时骨痂影像面积增大密度增高,至12周时缺损区已充满骨痂影。对照侧4周时缺损边缘区出现点状骨痂影,8周时逐渐汇合成片状,至12周时其密度增高,但远离植骨床的小部分区域仍为放射透光区。实验侧与对照侧缺损区各时间段的相对骨密度值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组织学观察可见实验侧2周时在新骨由植骨床长入移植骨的同时,移植骨的中央区域出现新生的骨组织,4周到8周阶段中央区的新生骨由编织骨向板层骨发展,至12周时新生骨与宿主骨相似。在对照侧成骨方式以“爬行替代”为主,在新骨形成的过程中可见新生骨与脱钙骨之间有大量的纤维组织长入。 结论:以自体骨髓来源成骨细胞为种子细胞、异体脱钙骨为支架材料所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具有骨生成、骨传导和骨诱导三重功能,其成骨能力及成骨质量显著强于单纯脱钙骨,是修复颌骨缺损的理想骨移植材料。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镁及其合金植入体的生物相容性,通过对纯镁微弧氧化(Micro-arc Oxidation,MAO)膜层进一步组装具有防护作用的金属多齿螯合剂植酸(Phytic acid),并分
目的:将抗菌剂加入到硅橡胶软衬材料中,使软衬材料本身具有长久的抗菌性能。方法:1.常温下将质量分数分别为0%,1%,2%,3%,4%,5%的表面改性抗菌剂与硅橡胶软衬材料均匀混合,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