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表型表皮葡萄球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及LuxS基因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lovech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不同表型的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SE)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luxS基因在SE形成生物膜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1)分别应TSB培养液、上清液1以及上清液2培养产生物膜的表皮葡萄球菌标准菌株ATCC35984和不产生物膜的ATCC12228菌株,并采用刚果红平板法定性检测细菌间多糖粘附素(polysaccharide intercellular adhesin,PIA)。(2)分别用上清液2与上清液3培养PIA阳性菌株ATCC35984以及上清液1培养PIA阴性菌株SE ATCC12228,分别将培养后的细菌接种于96孔平板中,观察不同方法培养细菌的粘附情况。(3)分别观察SE ATCC35984在培养液1(上清液2采用TSB倍倍稀释法)以及SE ATCC12228在培养液2(上清液1采用TSB倍倍稀释法)在96孔板粘附情况。(4)收集TSB以及上清液1培养后SEATCC12228菌株和通过TSB以及上清液2培养后SEATCC35984,提取总RNA,应用RT-PCR实验方法检测不同细菌中LuxS表达水平。结果(1)葡萄球菌在刚果红培养基生长情况在对照组A1组中SE ATCC35984菌株菌落在刚果红平板上呈黑色、光亮、干燥菌落,而在实验组A2中,该菌株菌落为底黑酒红色。在对照组B1菌株菌落在刚果红平板上呈红色光滑菌落,而在实验组菌菌株在刚果红平板上呈底黑酒红色。(2)对照组A1组菌株形成厚厚致密的生物膜,而实验组A2组菌株形成的生物膜较薄,比较稀疏。两组菌株OD值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B1组菌株不能形成生物膜,而经上清液1培养的实验组B2菌株能成的明显的生物膜,两组菌株OD值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其它空白对照组C组中TSB培养液、上清液1以及上清液2均不能形成生物膜。(3)在培养液1稀释至256倍后,SE ATCC35984产生的生物膜与在TSB培养产生的生物膜的OD值基本一致,在培养液2稀释至16倍后,SE ATCC12228基本不产生物膜。(4)在ATCC35984上清液中,ATCC12228菌株形成生物膜的能力增强, LuxS基因表达降低。在ATCC12228菌株上清液中,ATCC35984产生生物膜能力下降,LuxS基因表达增强,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不同表型表皮葡萄球菌之间可能存在着相互影响的现象。2. LuxS基因在表皮葡萄球菌形成生物膜的过程中可能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3. AI-2信号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才能起到调节作用。4.绿脓杆菌上清液中可能存在能够分解AI-2信号分子的物质。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髓样分化蛋白-2(MD2)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病理性血管增生这一过程的作用机制,以及MD2小分子抑制剂L6H21(查尔酮类小分子化合物)[1]抑制高糖导致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术中使用电生理标测指引冠状静脉窦(CS)分支最延迟电激动处植入左室电极导线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在沈阳军
目的:  1.通过研究转录辅助因子p300/CBP与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间相互作用对气道平滑肌细胞(airway smooth muscle, ASMC)增殖活性的调控,探讨Wnt/β-catenin信号
目的:探讨相关因素(性别、疼痛侧别、生活不良习惯、三叉神经暴露长度、责任血管和照射剂量)对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影响。探讨CT扫描作为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