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以乳腺增生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切断迷走神经为干预手段,分析探究电针治疗乳腺增生的疗效机制。方法选取62只健康、未孕的雌性SD大鼠,体重180-220g,完全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A组)、模型组(B组)、治疗组(C组)、迷走神经切除治疗组(D组)、假手术治疗组(E组),空白组、模型组各13只,其余三组各12只。空白组大鼠肌肉注射0.9%生理盐水0.1ml,1次/日,连续30日;其余4组大鼠肌肉注射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剂量为0.5mg/kg/d,连续25日,接着肌肉注射黄体酮注射液,剂量为0.5mg/kg/d,连续5日。迷走神经切除治疗组在此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右侧颈部迷走神经切断术作为干预手段,假手术治疗组仅暴露迷走神经不切除。除空白组、模型组,其余三组运用电针治疗,电针频率为2Hz,波形为疏密波,治疗5min,1日1次,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四个疗程,每个疗程期间休息2日,行下一个疗程。实验进行以下检测:1.在造模前、造模后、治疗后分期对各阶段大鼠乳头高度进行测量;2.HE常规染色,在光镜底下做乳腺组织形态学观察分析;3.流式细胞检测大鼠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结果1.造模完成后,B组、C组、D组、E组乳头高度明显高于A组(P<0.01);治疗完成后,C组乳头高度明显低于B组(P<0.01);D组乳头高度与B组无显著差异(P>0.05);E组乳头高度显著低于D组(P<0.01)。2.乳腺组织的病理学检测结果:A组大鼠乳房的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均有序排列,导管和腺泡腔未见扩张;B组乳腺导管上皮组织排列紊乱,腺上皮增生层次增多,导管管腔及腺泡内有较多分泌物,多数腺泡明显扩张,间质纤维结缔组织明显增生;与B组相比,C组乳腺导管上皮组织排列基本规整,腺泡扩张不明显;D组乳腺导管上皮细胞不整齐,腺泡数量较多,乳腺导管和腺泡仍旧扩张;E组乳腺导管上皮细胞的排列基本规则,仅有少数乳腺小叶和腺泡的增生,乳腺导管轻度扩张。3.各组T淋巴细胞百分比检测结果比较:与A组相比,B组CD8~+百分比明显降低(P<0.01),CD4~+/CD8~+比值显著增高(P<0.01);与B组比较,C组CD8~+百分比明显升高(P<0.01),CD4~+/CD8~+比值明显降低(P<0.01);与B组比较,D组CD8~+百分比、CD4~+/CD8~+比值与B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与D组比较,E组CD8~+百分比明显高与D组(P<0.01),CD4~+/CD8~+比值明显低于D组(P<0.01)。结论1.电针治疗乳腺增生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迷走神经有关。2.电针对乳腺增生机体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调节可能与迷走神经有关,可能是电针治疗乳腺增生的作用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