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属于大型石斑鱼,具有生长速度快、耐低温、适应环境能力强、营养物质丰富、肉质鲜美等优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和市场潜力。本研究利用扫描电镜对卵子形态特征与受精过程进行了观察,并且使用显微镜描述了胚胎发育以及仔稚幼鱼形态变化过程,对人工繁育过程中仔鱼开口饵料问题,以及由其造成的仔鱼生理性饥饿、营养不足、生长滞后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为今后开展七带石斑鱼规模化人工养殖研究提供了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采用显微镜与扫描电镜观察了七带石斑鱼(E. septemfasciatus)冷冻精子与鲜活精子活力,卵子形态结构以及精子入卵过程。观察结果表明:冷冻精子与鲜活精子在精子活力与受精率等方面两者并无明显的差异,前者对七带石斑鱼人工受精成功率和仔鱼培育等方面拥有和后者同样的能力。卵子上的受精孔管道螺旋状,外宽内窄,受精孔前庭较其壳膜表面稍凹陷,前庭内分布着许多类似受精卵表面上的微小孔。七带石斑鱼受精过程较快,30s左右就可以观察到有精子进入卵子中,尾部留在受精孔外。精子进入卵子后,受精孔内有受精锥形成,周围可观察到絮状的受精塞,将受精孔封闭;所观察到的受精卵都仅有一个精子进入受精孔管道,未发现多个精子共同进入一个卵子的情况。二、观察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胚胎发育及仔、稚、幼鱼形态变化,详细描述了各发育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时间。结果显示:1、在水温20℃±1℃、溶氧7.5mg/L、PH7.96、盐度30±0.5的条件下培育,历时40h48min全部孵化出膜。胚胎发育可分为受精卵、卵裂、原肠、神经胚和器官形成及仔鱼出膜六个阶段,受精、胚盘形成、2细胞、4细胞等二十八个时期。2、在水温(20℃±1)℃,盐度30±0.5,DO>5mg/L,pH8.0±0.5的海水中,初孵仔鱼培育至5d,卵黄囊完全消失,油球残存成为后期仔鱼;培育至29d,七带石斑鱼仔鱼期结束进入稚鱼期;培育至68d,稚鱼发育至幼鱼。除性腺尚不成熟外,外表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与成鱼无差别。根据营养来源不同,可将仔鱼生长阶段分为:内源营养期(卵黄物质、油球)—混合营养期(卵黄物质、油球、饵料)—外源营养期(饵料)。三、人工繁育的七带石斑鱼受精卵孵化的仔鱼,在水温23-24℃,盐度29±1,PH8.0-8.5条件下,通过饥饿实验研究饥饿胁迫下七带石斑鱼仔鱼摄食、生长、发育、存活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内源营养期,对照组与饥饿组生长性能无明显差异,卵黄囊与油球利用率相似,生长速率明显高于后续几个时期。混合营养期,在得不到外界营养情况下,仔鱼摄食率、生长速率、成活率均会迅速下降。饥饿组在自身能量耗尽后,出现微弱的负增长,至不可逆点期时,负增长加剧,直至100%死亡,整个发育过程仔鱼平均生长率为正常摄食仔鱼的48.8%。七带石斑鱼仔鱼PNR期,仅有2-3天,耐饥饿存活指数为38.78%。饥饿条件下,仔鱼成活率与孵化天数关系式:y=-1.1201x~2-3.682x+111.99(R~2=0.9525),去除初孵仔鱼第一天,整个生长过程,全长与孵化天数关系式:y=-0.0186x~2+0.1408x+2.2326(R~2=0.8769)。正常摄食组仔鱼生长模式:内源性营养-混合营养期-外源营养期;饥饿组生长模式:内源性营养-静止生长期-微弱负增长期-PNR期。四、在人工育苗条件下,采用轮虫与牡蛎受精卵两种开口饵料,三种不同的投喂方式:A开口单喂轮虫、B开口单喂牡蛎受精卵、C开口将牡蛎受精卵和轮虫混合投喂,分析对比不同饵料对仔鱼开口效果。通过观察5日龄仔鱼日摄食与4日龄至20日龄仔鱼消化道饱满度的变化,探讨仔鱼摄食习性及光照与摄食的关系。结果发现:七带石斑鱼孵化开口后,投喂3d牡蛎受精卵者比直接投喂轮虫的对仔鱼生长有明显的效果,10日龄前,B组在全长,肛前距、口裂宽方面都大于A、C两组,B组全长的特定生长率为4.969%,分别是A、C两组的2.5与2.4倍,生长速度最快;5日龄仔鱼在9:00~10:00与13:00~14:00时间段,有两个明显的摄食高峰期,光照强度分别为720~1018lx与865~923lx;4日龄仔鱼其饱食率较低,只有40%达到了3级摄食量,4至10日龄的仔鱼饱食率波动幅度较大,10日龄后开始逐渐上升,13日龄后基本可以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