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接触文学”作品中的中国英语——以小说《京华烟云》为例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_ye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英语作为一门国际化语言的地位日益彰显,与此同时,其在传播与使用的过程中受到各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出现了地方化或者本土化的特点,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英语变体。这也打破了以所谓的规范英语为中心的一体化格局,促进了“世界英语”的形成。带有明显中国特色的中国英语(Chinese English)也应运而生,成为国内外学者们争相研究的热点。中国英语作为世界英语的一名新成员,是中国文化和英语相接触不可避免的产物,是中国文化和思维的载体,有利于宣扬中国身份,传播中国文化。  B.B.Kachru(1986:19)提出的“接触文学”正是一种用非本族英语变体创作的文体形式。接触文学作品在国际上获得的巨大成功以及与日俱增的作品数量印证了这些变体英语已经不仅仅是工具,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更具有一种文化和语言身份。因此,本论文旨在探讨接触文学作品中的中国英语并以林语堂先生用英文创作的著名小说《京华烟云》为例。  目前国内学者对接触文学作品中的中国英语研究甚少,已有的少数研究多从翻译,文化传播意义以及中国英语语言特征角度出发,也多采用描述性或者列举性实验方法。本论文另辟新境,通过全面分析《京华烟云》中的语言特点以及对中外读者的态度调查,来初步探究《京华烟云》是否满足Butler(1997)提出的新变体的第四个标准,即,林语堂用中国英语完成的作品是否无需过多解释,无需为自己的中国英语道歉,为进一步研究中国英语奠定基础。本论文通过调查问卷,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旨在获得较为准确的数据。  通过分析和讨论,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一)基于先前中国英语语言特点研究的总结,本论文从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篇四个方面论证了《京华烟云》存在大量的中国英语;  二)无论从语言还是从内容上来说,小说节选材料对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和以汉语为母语的读者来说都有较高的可理解性,但两者对材料的可接受性或者说可容忍度上存在差异。英语为母语的读者倾向于接受林语堂先生的中国英语而汉语为母语的读者表现出排斥,认为林先生的英语是“不完美”的中国式英语,有悖于标榜的标准英语。另外,结果还显示国内外读者更易接受出现在文学领域外的中国英语。  综上可得,尽管接触文学作品《京华烟云》系统地呈现中国英语语言特点,但还不能说其中的中国英语是无需过多解释,无需道歉的。因而接触文学中的中国英语不满足成熟变体条件。  作者希望本研究可以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以及为中国英语和世界英语的研究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其他文献
在当代中国画坛,马海方的人物画可谓独树一帜,他以没骨重彩表现出北京风情,作品在平淡与朴实中,体现着生活的原汁原味。而马海方的书法也同他的绘画一样,个性鲜明,蕴含着浓浓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期刊
威廉·戈尔丁的第一部小说《蝇王》于1954年出版,可以说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巨作。凭借这部小说,戈尔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于1983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蝇王》这部虚构的小
期刊
我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老舍先生一生著述颇丰,他把自己对祖国的深沉热爱与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投入到写作中,加之鲜活生动的语言、恰到好处的幽默与讽刺,细致入微地塑造了
学位
模糊是一切自然语言的一种内在属性。然而,由于文化的不同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每种语言又有其特有的模糊形式。因此,作为一种语际转换活动,如何将这些不同形式的模糊表达转移到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