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能源短缺与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的碳排放等环境问题日益加重,传统相互独立的能源系统不能使能源实现梯级利用,能源利用效率较低。电-气综合能源系统作为一种能源结构转型与能源低碳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可缓解弃风、弃光等可再生能源消纳问题,实现能源高效利用,有效缓解了能源与环境压力,是未来主流能源系统运营模式之一。研究电-气综合能源系统的优化调度,将更进一步提高电-气综合能源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能源短缺与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的碳排放等环境问题日益加重,传统相互独立的能源系统不能使能源实现梯级利用,能源利用效率较低。电-气综合能源系统作为一种能源结构转型与能源低碳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可缓解弃风、弃光等可再生能源消纳问题,实现能源高效利用,有效缓解了能源与环境压力,是未来主流能源系统运营模式之一。研究电-气综合能源系统的优化调度,将更进一步提高电-气综合能源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性,针对该研究目前存在的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本文进行研究如下:首先,针对在以往的电-气综合能源系统
其他文献
早在民国初年,孙中山就提出了开发西北的理念,最终虽未能落实,但是社会各界考察西北的步伐并未停止。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的持续入侵使得华北、华东等地区大部分沦陷。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采取南进战略,1942年4月攻陷缅甸,切断滇缅公路,封锁了中国陆上最主要的国际交通线。于是国民政府不得不将目光转向深处内陆的西北地区,试图一方面将西北打造为新的抗战根据地,另一方面从西北出发,开拓陆上国际交通线,摆脱国家
近年来,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有害化学品的数目和种类与日俱增,同时,化学战剂也随之而发展。化学战剂在战争中可直接致伤士兵,并且对环境和人类身体健康产生深远影响。因此,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开始致力于化学战剂的吸附清除、检测和降解等方面的研究。本论文中,深入探讨了化学修饰碳纳米管对神经毒剂——沙林分子的吸附和检测性能。研究结果包括以下内容:(1)对沙林分子在过渡金属氧化物修饰碳纳米管上的吸附进行了研究。发
高效的利用太阳能这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一直是缓解能源危机的有效方法,然而,科技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而水污染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尝试过许多净化水体的方法,结果都不甚理想。而利用太阳能驱使的光催化反应由于具有高效、无污染等优点越来越受人们欢迎。多金属氧酸盐(POMs)作为分子基金属氧化物已经在催化科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显示出重要的应用,但将POMs作为原始材料合成纳米级
锂资源日渐匮乏的局限性促进了钠/钾离子电池的广泛研究,但钠/钾离子电池反应动力学差、比容量较低等问题限制了其发展。为此,本文合成了高钠离子扩散系数的Li_(1.3)Al_(0.3)Ti_(1.7)(PO_4)_3(LATP)和高理论比容量的NiCo_2O_4/NiCo_2Se_4,并研究了其储钠/钾性能:(1)LATP电子导电率低的缺点不利于法拉第反应进行,基本不具备电化学活性,在其表面包覆碳可显
随着大容量风力发电机组的广泛应用、以及变速恒频技术的日趋成熟,本文将可变速风力发电技术引入到传统的水力发电领域,用水轮机作为原动机代替风力机,实现可变速水力发电系统,是改善水电机组运行条件的重要手段。我国水电资源丰富,尚有许多低水头电站亟待开发,目前低水头电站一般均采用转桨式水轮发电机组,由于低水头电站水头会随着季节或不同蓄水阶段经常改变,且水头相对变幅较大,负荷也会随着电力系统电能平衡而改变,常
近年来,二次电池作为储能器件飞速发展,其中锂硫电池在能量密度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成为了众多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然而,锂硫电池由于穿梭效应、锂枝晶等因素的影响,离商业化还有很长的距离。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多硫化锂转化反应缓慢,锂离子传输效率较低。为解决这些问题,研究者们多采用在锂硫电池中添加催化剂的方式。研究发现金属氧化物对多硫化锂有着较强的吸附能力和催化作用,但其离子和电子传导能力还不能满足快速
LiNi0.8Co0.1Mn0.1O2(NCM811)已成为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最有前途的正极材料之一,但其界面不稳定导致的循环稳定性差、安全性能等问题阻碍了其商业化进程。本文从正极材料与电解液界面稳定性角度出发,研究了 NCM811正极材料的包覆改性:(1)ITO、In2O3和SnO2包覆层均未改变NCM811晶体结构,且不同包覆层均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正极材料循环稳定性,对比而言,ITO包覆改性
资源储量丰富的钠金属显著降低了钠离子电池的成本,但离子半径较大的钠离子导致正极材料具有较差的扩散动力学、能量/功率密度以及循环稳定性。本论文研究了钠离子电池层状金属氧化物正极材料的改性:(1)Na0.75Ni0.3Co0.2Mn0.5O2正极材料在4.2V以上会产生两种相变(P2相→O2相和O3相→P3相),导致钠离子扩散系数显著降低,因此截止电压限制在4.2 V可避免相变的发生,获得最佳的电化学
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制造企业面临着国内外以及同行的多方面竞争压力,企业生产模式更加趋向于多品种、小批量、个性化和定制化。企业现有的信息化系统存在数据共享不及时、信息不对称和反馈滞后等问题,无法对数据进行动态识别和实时响应,已无法满足制造企业的生产要求。因此,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制造企业进行信息集成、知识共享、实时反馈等已刻不容缓。本文以制造企业为研究背景,W企业为研究对象,基于大数据技术,进行企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