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复合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可降解吸水材料的制备与性能分析

来源 :吉林建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os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纤维素基吸水材料具有轻度交联的网状结构,分子链上有强的亲水基团,如羟基、羧基、酰胺基等,能够快速吸水,并有很好的吸水保水能力,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食品和医药用品等方面。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属于纤维素的一种衍生物,有较强的耐盐性、保水性和pH值稳定性好,目前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多以丙烯酸类单体接枝共聚制备吸水材料,但可生物降解性能不好。本文分别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或HPMC与秸秆复合为原料,分别溶解在NaOH/尿素溶液中,加入新戊二醇二缩水甘油醚(NGDE)并进行反应,经离心水洗纯化后再冷冻干燥,得到吸水材料。研究了反应的因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的用量、NGDE的用量、NaOH的用量、尿素的用量、秸秆的用量、秸秆的粒径、反应的温度)对吸水材料性能的影响,寻找最优的方案;考察了吸水材料吸液时溶液的类型、pH值、温度等影响;进行了吸液速率、保水性能(常温条件、加压条件和土壤包覆)和重复吸水性能的测定;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热失重分析法(TGA)对化学结构进行表征分析;对材料的降解性能进行了分析。4gHPMC溶于100gNaOH/尿素/水溶液中(质量比4:6:90),NGDE的用量13ml,在55℃下反应1h,制得的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吸水材料的吸水倍率最佳,吸自来水倍率为17.3g/g,吸0.9%NaCl溶液的倍率为7.4g/g,吸人工尿的倍率为8.5g/g。2.5gHPMC和80~100目的秸秆粉末3.5g溶于100gNaOH/尿素/水溶液中(质量比7:12:81),NGDE的用量为13ml,在55℃下反应1h,制得的秸秆粉复合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吸水材料的吸水倍率最佳,吸自来水倍率为22.4g/g,吸蒸馏水倍率为32.8g/g,吸0.9%NaCl溶液的倍率为8.5g/g,吸人工尿的倍率为10.6g/g。两种吸水材料具备良好的保水性和重复吸水的性能。FTIR分析表明HPMC与NGDE发生交联反应,秸秆粉末部分溶入NaOH/尿素/水溶液并参与交联反应;XRD分析表明衍射幅度下降,结晶区被破坏,材料呈非晶态结构发展;SEM表征了材料的表面具有密集和连续的孔洞结构,孔的结构分布均匀,具备很好的吸水保水能力;TGA分析表明吸水材料的热稳定性能好,热失重起始温度高。初步研究了两种吸水材料在土壤的降解性,在不同的土层的降解率为林地土>街道土>农田土,林地土的菌落种群要优于街道土和农田土。HPMC吸水材料在农田土中90d能降解30%以上,街道土中90d能降解42%左右,林地土中90d能降解50%左右;秸秆复合HPMC吸水材料在农田土中90d能降解40%左右,街道土中90d能降解50%左右,林地土中90d能降解56%左右,因为秸秆中含有未反应完全的糖分、无机盐和粗蛋白等,这些物质的分解速率较快。TGA试验表明了材料整体的热稳定性好,随着降解的时间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菌根菌与益生菌组合对桉树苗木生长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提高桉树人工林的生产力和造林成活率,以提高树林土壤肥力、涵养水源与维持资源多样性及生态功能。【方法】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自2004年6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7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30例采用常规治疗,不加抗凝药,设为对照组;40例在常规
<正>截至2015年8月25日,《北京日报》"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专版共出刊90期,刊发报道800余篇,成为宣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这个专版是专门为宣传重大国家战略而开
文章深入探讨和分析了半导体激光器与单模光纤耦合时采用锥形光纤微透镜后其耦合效率与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给出了微透镜有效透过率的计算方法和考虑球面像差时耦合效率的计
本文从《河南日报》资深记者、长江韬奋奖获得者(长江系列)王天定的专业摄影记者履历及其主动融入新媒体、为"豫见"栏目供稿的经历入手,探讨融合时代传统新闻摄影的处境与出
企业庭院绿化建设不仅可以提升生态效益,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打造更为和谐温馨的工作环境,也是企业体现人文关怀和企业文化形象的重要标志,有利于文明生产和提高工作效率
无菌包装属于现代高新技术,无菌包装设备有许多种,根据操作方法、包装形式、灌注方式等不同,主要有典型的瑞典TetraPak公司的TBA系列设备和德国的康美盒(Combibloc),本文从包
<正>传统的腰椎融合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然而,最近对腰椎融合术后产生的并发症的关注越来越多。比如,腰椎椎体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的减少,持续性
近代以来,伴随科技快速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由原来的敬畏转变为控制,致使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以人类肉眼可见的速度不断恶化。早期受人类中心主义思潮支配,将人类权利视为人与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