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新烟碱类杀虫剂与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的相互作用研究

来源 :安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xir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烟碱类农药具有杀虫活性高和广谱性的特点,因此在农业中得以广泛使用。但长期使用新烟碱类农药容易在土壤、水体中逐渐积累,由此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土壤中的溶解性有机质对这些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去除、迁移转化和吸附解析等环境行为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以从东北黑土提取的溶解性有机质(DOM)以及两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和噻虫嗪为研究对象,借助多光谱技术、分子对接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探究了吡虫啉和噻虫嗪与DOM相互作用机制,并利用二维相关光谱技术分析了DOM中不同组分与这两种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结合顺序,为研究吡虫啉和噻虫嗪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归趋提供了参考。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探索吡虫啉和噻虫嗪与DOM相互作用的荧光猝灭机制。同步荧光猝灭实验分析可知:吡虫啉和噻虫嗪与DOM中类蛋白和类腐殖质物质结合形成的复合物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时间寿命数据也证实静态猝灭的发生。2.确定吡虫啉和噻虫嗪与DOM中的两大类组分(类蛋白和类腐殖质物质)的结合能力和结合顺序。根据修正后的Stern-Volmer方程获得结合常数Ka值的结果可知,类蛋白物质与吡虫啉或噻虫嗪结合作用力>类腐殖质物质与吡虫啉或噻虫嗪的结合作用力,分子对接和密度泛函数理论计算也证实了这一结果。但这会导致土壤中类蛋白物质含量降低,土壤结构因此受到破坏。通过二维相关光谱分析可知,吡虫啉和噻虫嗪进入土壤中与类腐殖质物质的结合早于类蛋白荧光物质结合的发生。3.确定类蛋白和腐殖酸类物质与噻虫嗪或吡虫啉的结合模型。通过van’t Hoff方程计算获得的ΔH、ΔS和ΔG值并根据Ross的理论得知这两类组分通过疏水作用力和静电作用力与噻虫嗪或吡虫啉形成复合物,该过程是自发进行的。另外,分子对接中获得的ΔG值与van’t Hoff方程计算的ΔG值相近,说明基于荧光猝灭实验的计算是可靠的。4.证实吡虫啉和噻虫嗪与DOM形成复合物,导致DOM构象以及官能团发生改变。同步荧光光谱的稳态荧光光谱中峰I和峰II出现了红移现象,三维荧光光谱中峰B(类蛋白物质)也出现了红移现象,二者共同明确了吡虫啉和噻虫嗪在与DOM的结合过程中导致其构象的改变。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吡虫啉和噻虫嗪与DOM结合后,DOM中的羟基、羧基、酰胺II带基团、脂肪C-H发生变化,说明这些官能团作为重要的活性位点参与到他们的结合过程。
其他文献
数字化变电站已经广泛应用,但缺乏对集中式保护算法研究。针对这一空白,提出了一种基于图论知识的集中式保护自适应分区算法。该算法根据数字化变电站各设备状态信息及拓扑连接
简要介绍了生物细胞色素P450分布的多样性、P450的功能、P450在不同领域的研究现状与进展。鉴于P450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探索生物的生理代谢、选择进化和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方
风电场分布的地域多元化能够平滑风电波动。提出基于copula函数和均值一方差模型研究分布在不同位置风电场风速空间相关性和最优风电分配。利用极大似然法选取合适的copula函
推导了在dq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电压源高压直流输电(VSC—HVDC)系统的离散化数学模型,针对向无源网络供电的VSC—HVDC系统设计了相关的离散化控制器。基于换流器离散化教学模型,整流
用贵州旱稻引种资料与当地气象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得知:不同品种旱稻全生育期要求≥10℃的活动积温为2800~3300℃·d,抽穗开花期(7月中旬~8月上旬)各旬降水量最好在40mm以
期刊
针对《贵州农业科学》近年来编辑出版工作基本情况、成效及做法,总结了该刊近年来的工作成绩与经验,为刊物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新的目标和方向,并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综述了酸雨对植物酸致损伤机理,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钙调控、有机物调控与稀土调控等化学控制植物代谢,减轻酸雨伤害的研究近况与存在的问题.
为了搞清油研九号在移栽条件的适宜播期,进行了油研九号不同播期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播期的产量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获得高产的播期为9月4~11日;不同播期整个生长进程中
通过对不同种类蔬菜废物的高温好氧降解试验,研究了其好氧降解过程中各种生物质组分的降解规律。结果表明,易降解组分如总糖、蛋白质、脂肪及半纤维素等,其降解率均较高,平均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