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性共济失调症患者谷氨酸受体d2基因突变研究

来源 :南昌大学医学院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xing_h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脑性共济失调是一组具有高度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病变部位主要在脊髓、小脑和脑干。本病表型复杂多样,既有家族型,也有散发型病例。无论家族型还是散发型病例,均被证明与基因改变有关。最近,谷氨酸受体δ2基因(GluRδ2)证明在小脑功能中起着关键作用。GluRδ2显著特点是高度表达于小脑蒲肯野细胞,且GluRδ2基因缺失或突变引起的症状与小脑性共济失调极其相似。人类GluRδ2基因定位于4q22,与小鼠GluRδ2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和核苷酸序列分别有97.0%、90.0%的同源性。尽管与小鼠相对应基因有如此高的同源性,但是人类GluRδ2基因未有报道,并且GluRδ2基因与人类小脑性共济失调的关系也未有报道。本次课题研究旨在探索人类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是否有与小鼠GluRδ2基因相似的突变位点。 目的:探讨小脑性共济失调症患者谷氨酸受体62(GluRδ2)基因突变的情况。 方法:采用PCR、琼脂糖凝胶电泳、变性高效液相谱(Denaturing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DHPLC)检测及DNA测序方法,对小脑性共济失调症4家系17例患者及其16名无症状家系成员、7例散发型患者及36名正常人进行GluRδ2基因突变分析。 结果:(1)GluRδ2基因4号内含子4bp的缺失在遗传型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散发型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无症状家系成员和正常人的频率分别是5.88%、71.43%、17.65%和11.11%。散发型和遗传型为病例组,无症状家系成员和正常人为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两组GluRδ2基因4号内含子4bp的缺失频率无统计学意义(X2=0.85,P>0.05);(2)GluRδ2基因9号外显子1509单核苷酸位点T/G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病例组G占73.91%,T占26.08%,对照组G占81.81%,T占18.18%,两组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8,P>0.05);(3)GluRδ2基因13号内含子(14号外显子上游63bp位点)C/G等位基因患者组C占71.74%,G占28.26%,正常对照组C占75.00%,G占25.00%,两组等位基因比较无显著差异(x2=0.007,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1)虽然由于GluRδ2基因巨大,在大鼠频繁发生自发突变,但在人类该基因结构相对稳定,人类小脑性共济失调症患者不发生外显子缺失;(2)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无论是家族性还是散发性)存在GluRδ2基因上述三种小片段内含子缺失、多态现象或外显子多态现象,这些基因改变可能为家族性和散发性小脑性共济失调症患者共同的遗传学基础。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全反式视黄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诱导新生大鼠视网膜神经前体细胞(neural retinal progenitor cell,NRPC)向光感受器细胞分化的作用。方法从新生Sprague
学位
目的:临床上关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造影剂危害的研究大多着重于造影剂肾病,极少有关于造影剂对微循环影响的临床研究。而造影剂具有独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不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表达状态的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 方法:收集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
目的:临床研究分析PLDD治疗单纯性LDH,采用直腿抬高试验(SLRT)、视觉模拟评分(VAS)及中华骨科学会腰腿痛手术评价标准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分析,探讨PLD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及
目的:1、对眶骨折患者的受伤原因、受伤部位、并发症状、以及手术预后等因素进行分类统计和流行病学分析。2、通过对眶骨折病例的临床资料和相关研究的回顾性分析,以期获得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