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利用三维准连续动脉自旋标记技术探究高龄老年人脑血流量的性别差异目的:脑血流量值是反映脑血流灌注和神经功能的重要指标,无创测量脑血流量值是近年来临床研究的热点,既往此类研究中无针对高龄老年人脑血流量的测量,也无老年人脑血流量值的正常值标准。本研究采用了三维准连续动脉自旋标记技术(3D-pseudocontinuous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pCASL)定量测量 了不同性别高龄老年人的脑血流量值,并比较了不同性别间存在的差异。方法:实验纳入了 103名(男性58,女性45)年龄80岁以上(平均年龄:男性87.1,女性86.3)的老年人志愿者。志愿者既往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病史。使用GE healthcare discovery 750 3.0T磁共振系统扫描,扫描序列包括T2WI、DWI、MRA、3DT1FSPGR、3DpCASL,PLD(post labeling delay time,标记延迟时间)时间为1525ms和2525ms。使用SPM12软件分别测量全脑以及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丘脑、基底节、小脑的灰质CBF值,对比男性和女性各个脑叶灰质脑血流量。结果:在PLD分别为1525ms和2525ms时,老年女性全脑灰质脑血流量大于老年男性(p<0.0001)。在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丘脑、基底节、小脑,老年女性的脑血流量均大于同龄的老年男性,各个脑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本研究定量测量了两个PLD时间的高龄老年人全脑及各个脑叶的正常脑血流量值,为临床提供了健康老年人脑血流量值的标准,可帮助诊断脑血流量异常的疾病。老年女性的脑血流量高于老年男性。老年人脑血流量的性别差异可帮助认识老年人脑血管病发病率的性别差异。第二部分高龄老年人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与后循环脑血流灌注的研究目的: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的脑血管平滑肌松弛,形态上发生延长扩张改变。这种形态学上的改变是否引起该血管责任供血区脑血流量的变化,目前并不清楚。既往此类研究中没有针对高龄老年人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患者的脑血流量的研究。本研究以磁共振三维血管成像技术和三维准连续动脉自旋标记技术探究老年人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BD)对后循环供血区的脑血流量影响,分析老年人基底动脉形态学改变与后循环延迟血流的关系。方法:分析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入院患者,采用GE Healthcare Discovery 750 3.0T核磁共振成像系统扫描,经磁共振血管成像(MRA-TOF)诊断为VBD的老年患者24例,以及正常老年对照组25例,测量3D-pCASL(PLD=1525ms,PLD=2525ms)磁共振扫描的 CBF 数据,使用 SPM12 软件测量顶叶、枕叶、丘脑和小脑皮层的脑血流量(CBF)值,并计算后循环延迟脑血流量占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病例组及对照组延迟脑血流量的差异。结果:病例组在PLD时间为1525ms时,后循环CBF值均低对照组,双侧顶叶、枕叶、丘脑、小脑的CBF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p=0.003,p=0.044,p=0.033);而在PLD时间为2525ms时,病例组与对照组后循环的CBF值无显著差异;病例组后循环延迟的脑血流量比大于对照组,双侧顶叶、枕叶、丘脑、小脑的 CBF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03,p=0.008,p=0.004)。结论: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患者后循环血流速度减慢,延迟灌注现象显著,但不影响脑血流量最大灌注值。VBD患者后循环脑血流量与对照组无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