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脾种植的CT与MRI表现特征及误诊分析

来源 :贵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94665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腹部脾种植(ASI)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误诊原因,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方法:收集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州省肿瘤医院2016年1月至2021年3月之间经手术病理证实或临床及影像随诊诊断为腹部脾种植患者54例共90个病灶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其中27例共53个病灶行腹部CT平扫及CT增强检查,另27例共37病灶行腹部CT平扫检查,其中7例共19个病灶同时行腹部MRI平扫检查(其中9个病灶另行MRI增强检查),统计分析患者性别、年龄、临床症状、既往史及种植脾发生部位、大小、CT和(或)MRI平扫与增强表现,并比较脾种植与正常竖脊肌、肝脏CT值之间的差异。另外随机收集我院同期可比的临床及影像随诊诊断为副脾患者40例,CT平扫及增强检查资料齐全,统计分析脾种植和副脾的发生部位、大小、CT平扫及三期强化的差异,并比较脾种植与副脾、脾脏在CT平扫和三期增强CT值之间的差异性。结果:(1)54例ASI患者中,男性39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51.13±13.22)岁;患者既往有7个月~40年不等脾外伤或其他疾病行脾脏切除史,其中47例因外伤致脾破裂急诊行脾切除术,3例因脾亢行脾切除术,各2例分别因脾占位、胰腺占位行脾切除术,临床症状无特异性;(2)误诊13例,其中3例胃底部脾种植误诊为胃间质瘤,2例肾上腺区脾种植分别误诊为嗜铬细胞瘤、腺瘤,2例左上腹种植脾误诊残余脾,1例右膈肌脾种植误诊为肝腺瘤,1例肝脏、腹盆腔多发种植脾误诊为肝肿瘤及肿大淋巴结,1例腹腔及小肠脾种植误诊为腹腔及小肠间质瘤,1例腹盆腔脾种植误诊为肿大淋巴结,另左肾上腺、腹腔各1例脾种植误诊为性质待定占位。(3)影像学表现:1)发生部位:AESI共90个病灶,其中位于脾区37个(41.11%),胰尾区16个(17.77%),胃底后方14个(15.55%),盆腔7个(7.77%),左肾上腺区6个(6.66%),胃底3个(3.33%),肝脏、右肾上腺区及腹膜后各2个(2.22%),肝右叶下缘1个(1.11%);2)病灶形态:呈类圆形或卵圆形81个(90%),不规则形9个(10%);3)病灶大小:病灶最大径线范围约0.6 cm~6.3 cm,平均径线(2.56±1.47)cm;4)CT表现:平扫呈均匀软组织密度结节或肿块,密度低于正常肝脏、竖脊肌,形态规则,边界清,CT值约(47.07±6.77)HU;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最大径线<3 cm者呈轻-中度均匀强化,最大径线≥3 cm者呈不均匀强化,动脉期CT值约(76.4±15.37)HU;门脉期呈持续性均匀强化[CT值约(103.52±21.26)HU],延迟期较门脉期强化程度有所减退[CT值约(89±16.16)HU];4)MR表现:病灶T1WI上呈低信号(n=19),T2WI上呈高信号(n=12)或低信号(n=7),DWI上呈高信号、ADC图信号减低(n=19),增强扫描与CT强化方式相似。(4)脾种植与副脾在大小、分布及三期增强动脉期具有统计学意义,二者在三期增强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无统计学意义;脾种植与脾脏平扫CT值及三期增强动脉期CT值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腹部脾种植见于脾外伤或脾切除史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2、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好发于上腹腔,最常见于脾区,分布范围较副脾广泛,体积较副脾偏大;CT平扫密度低于脾脏、副脾、肝脏、竖脊肌;MRI病灶T1WI多呈低信号,T2W1多呈高信号,DWI上呈高信号伴ADC图信号减低;增强扫描动脉期强化程度低于脾脏与副脾,其强化均匀度与病变大小相关,门脉期及延迟期呈类似脾脏的持续性均匀强化;3、认识不足与缺乏相关知识是导致误诊的主要原因。
其他文献
目的:作为纳米医学飞速进展背景下的新兴材料,目前液态金属(LM)纳米液滴主要作为制剂/佐剂用于肿瘤的光疗。然而,在合理设计和构建LM基纳米平台用于化疗的实践中,诸如药物装载效率低、水相稳定性差、表面配体可修饰性弱和形貌控制难等局限性仍亟待解决。本课题拟开发一种由配体介导合成的液态金属纳米片(LMNF)并研究其形貌形成机制,载药能力及其在肿瘤术后模型中的治疗潜力。方法:利用超支化聚酰胺胺(HPAA)
背景:免疫调节药物作为治疗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一个可选方案,能够通过调节AR患者免疫功能,减轻AR炎症水平。本课题通过建立卵清蛋白(OVA)致敏的AR小鼠模型,探讨免疫调节剂脾氨肽口服溶液(简称脾氨肽,spleen aminopeptide)对实验性AR的治疗作用及初步机制。方法:50只健康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5个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AR模型对照组、脾
背景和目的:运动亚型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最常用的临床亚型,目前有三种运动亚型分类方法被广泛应用于PD临床和科研中。本研究探讨初诊PD患者三种运动亚型分类方法的基线一致性和随访稳定性,以及影响PD运动亚型稳定性的因素。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83例初诊PD患者,其中有1月随访资料的患者共79例。PD患者分别按照三种运动亚型分类方法进行分组,即Jankovic提出的震
学位
学位
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CZ)患者海马及其亚区体积与认知功能即神经认知及面孔情绪认知障碍间的关系,探讨SCZ认知功能障碍可能的生物学基础。方法:本研究招募41例符合DSM-IV(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首发精神分裂症(first-epi
成年人每天约有80%以上的时间处于室内,而行动不便的婴幼儿、老年人等有超过95%的时间在室内度过,因此,室内环境污染与人们健康问题密切相关。近年来,室内空气中污染物去除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科研人员的关注。室内空气污染物去除方法主要有物理吸附法、光催化氧化法、金属催化氧化法、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绿色植物去除法等,其中利用绿色植物去除室内空气污染物是一种高效且环境友好的方法,植物去除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
背景:在世界范围内,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发病率最高的几种恶性肿瘤之一,且患者预后差,高居肿瘤相关致死率的第三位。我国上个世纪乙型肝炎流行,HCC频发,目前根据流行病学资料,HCC在我国所有类型肿瘤中有着第四高的发病率和第二高的致死率,并且这种趋势仍在继续,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因此,深入研究HCC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对改善HCC患者预
第一部分全模型迭代重建低剂量CT对肺磨玻璃结节的实验研究目的通过胸部模型扫描,探索全模型迭代重建算法对肺磨玻璃结节的最佳低剂量扫描参数,为下一步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新鲜猪肺和亚克力板制备简易胸部模型(包含肺、胸壁、肺GGN模型)。扫描方案设计分别为管电压120KV、100KV、80KV,管电流40-150m As,每次扫描管电压不变,管电流增加10m As,总计36组扫描方案,均用全模型迭代
目的自1987年世界首例试管婴儿诞生以来,辅助生殖技术解决了大多数不孕症患者怀孕的难题。由于这种独特的助孕技术与自然受孕有着本质的区别,助孕过程中的诸多操作,如促排卵、取卵、体外受精、胚胎培养,伴随着如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多胎妊娠、穿刺取卵时损伤等并发症,术后母儿结局得到广泛关注。因此本研究收集了临床不孕症患者的基本资料和采用的辅助生殖技术,分析成功获得临床妊娠患者的妊娠结局和子代结局,探讨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