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国民与国家——以《新青海》月刊乡村小学教育言论为例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sk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酝酿于1930年代西北开发热潮中的《新青海》月刊由青海籍青年学生在南京中央政治学校创办,宗旨是对青海的教育、社会、政治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以期国人关注,从而建设新青海。它为观察当时的边疆民族社会提供了一个非典型的微观视角。本文藉由爬梳、解读《新青海》月刊关于乡村小学教育的文本,检视具有青海籍认同的知识分子,处于现代社会伦理及国族建构过程中,如何在现代性的影响下发表对青海的相关言论。《新青海》在编辑同人的规划下,无论是内容选择还是栏目设计都令人耳目一新,而且对青海乡村小学教育的议题特别感兴趣,以致偶有读者误以为该刊专论教育。其中有关儿童的地位、乡小教育的宗旨目标、经费的开源节流、学校的课程与硬件设备、小学教师及乡村中心小学等问题的言论最为集中。对诸多面相的探讨无不深深刻画下月刊同人对青海教育现代化的渴望与愿景。这些言论究竟如何在现代性的影响下出现,主要由两个方面。一是国内外的现代教育思潮作为“他山之石”构成言论产生的思想资源,成为月刊同人行文策略的依托;而现代时间观的兴起加速了教育的规模化与同一化,使得教育类似流水线工作,过滤掉时空带来的差异性。一是卫生习惯的养成、童子军训练等集体化与格式化的规训被广泛引入乡小教育,既是出于备战动机,又是现代性在日常生活层面的自然彰显。它不仅使得儿童的学习与生活格式化,而且把集体主义与现代国家的观念传递给儿童,潜移默化形塑着下一代的国民性。然而,在“国族”压倒“民族”的1930年代,至少在乡小教育层面上,《新青海》同人似乎更倾向将边疆与内地、各民族间同等看待,而对青海的民族、宗教、习俗的特殊性保持“失忆”状态。这种教育的“同一化”趋向与“国家再造”所倡导的统一性是一致的。
其他文献
以挖掘机液压系统中某型号的防爆阀为研究对象,针对防爆阀管路破裂工况下主阀的流动情况,使用流体仿真软件CFD对防爆阀主阀内部流动特性进行研究,得到该工况下的流动特性.详
长期以来,学界对于李大钊的研究往往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认为李大钊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成为后来中国的正统官方意识形态。这样的观念一
清入关前是清代历史的重要时期,是由氏族社会向封建社会演变的转折点。而盟誓作为清朝入关之前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在以爱新觉罗家族为核心的女真族(满族)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本文选取1949年以来公开发表的北宋多边形墓考古资料共计60余座为研究依据,在总结了以往关于北宋多边形墓形制、内涵、分区等方面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新的研究与探索。论文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