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中小企业板上市的306个公司为样本,选取了样本公司2010年期末的306组观测值,围绕内部控制框架理论,主要从财务风险控制的层面来研究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效力的影响因素。自从2006年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之后,中小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经过了5年多的建设,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但是,这些公司所建设的内部控制体制是不是真的有效发挥作用了,这就是一个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基于内部控制理论我们可以得出,内部控制的目的就是控制风险,因此,本文从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角度,探讨研究中小板上市公司所建立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否能有效的减少公司财务风险,并且分析影响内部控制效力的因素有哪些。本文根据内部控制基本框架理论,将内部控制分为五大要素,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根据各要素具体范畴,分别选取18项指标建立了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指标,用于评价中小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效力。用公司破产指数Z-Score衡量财务风险,用于确定内部控制具体实施的效力。然后,将财务风险Z值作为被解释变量,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指数以及各要素评价指数作为解释变量,建立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本文研究得出,虽然中小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指数普遍较高,但对财务风险控制效果不高,从回归模型的解释度来看,效果仅仅30%左右,这说明中小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虽然能够在企业风险控制方面一定的作用,但是其控制效果并不高,与理论预期的效果有一定差距。从内部控制五要素对财务风险控制的影响情况来看,大多数公司仅重视直接能够降低风险的要素,例如风险评估、管理活动和内部监督等,而其他内控要素如控制环境、信息与沟通,可能其并不能降低企业风险,因此并不受到重视。内部控制五要素建设得不均衡,是导致中小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效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中小板上市公司还在发展中,公司的内部控制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完善。最后,针对前文研究结论,为提高中小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效力,有效降低公司财务风险,公司内部控制建设要均衡内控五要素发展水平,并着重建设控制环境和信息与沟通环节,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内控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