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的四十多年里,语用标记语的研究逐渐演变成一个蓬勃发展、成果丰硕的研究领域,但关于这一语言现象的界定、分类、功能、特征等等方面学者们仍然有较大的分歧。直至现在,国外的语用标记语分析经常从中文以外的语言中收集语料,而国内的汉语语用标记语研究却不多.本研究主要涉及电视访谈节目中汉语语用标记语的特点与语用功能,我们试图找到两个问题的答案:(1)口语交流中汉语语用标记语的特征有哪些?(2)电视访谈节目中汉语语用标记语在言者的语义生成和听者的语义理解中实现了哪些功能?从理论方面来讲,关于语用标记语(包括汉语语用标记语在内)的全面而且深刻的理解对很多重要的语言学方面的问题的研究大有裨益,例如语法化、语用化、语义和语用的界面、人类的元语用意识、连接和连贯等等.如果对于语用标记语的研究达到一个相对比较充分和深入的水平的话,这些语言学问题就能够更好地予以处理和解释。从实践的角度来讲,二语教学与习得也能够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改进,比如说教会语言学习者如何通过使用语用标记语来使他们的语言变得更加流畅,作文变得更加连贯,教会他们如何通过关注语用标记语来判断口语交流中的话语或者文章中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教会语言学习者如何通过关注言者的语用标记语选择来推测话语的含义等等。考虑到关于汉语语用标记语研究的相对匮乏以及它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我们选择这一语言现象的两个方面作为研究重点,即它的特征和语用功能,我们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这两个方面的考察和探讨,为汉语语用标记语研究的发展和繁荣进绵薄之力。我们之所以采用关联理论作为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原因在于它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个更能令人信服的分析视角,在这一视角的观照下,我们可以对汉语语用标记语这一在口语交流中以高频率出现的语言表达式进行心理和认知方面的探索和解释。我们就关联理论做了简要的概括性的介绍,其中提及了几个重要的概念和原则以及概念意义与程序意义的区分,目的是希望把我们关于汉语语用标记语功能的分析建立在一个具有较强解释能力的理论框架内。本研究的语料是从三个著名的电视访谈节目《杨澜访谈录》、《名人面对面》和《鲁豫有约》中收集做出的一个小型的语料库,其中包括29个采访片段,每个片段大约持续20-40分钟,我们还搜集到了这些采访片段对应的文本,这些文本对我们的研究很有帮助。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汉语语用标记语在这些电视访谈节目中大量存在,我们选择了其中的四个做细致的个案分析,它们是:“但是”、“所以”、“那么”和“就是说”.这四个语用标记语之所以被选择,是基于三方面的考虑,即它们出现的高频率性、语用功能的多样性和作为汉语语用标记语的典型性。对于语用标记语的每个语用功能的具体分析,都辅以从语料库中节选的实际使用的例子,并在其后加注这些例子的英文翻译。我们使用BFSU PowerConc1.0作为语料分析的工具,这款语料分析检索软件由贾云龙先生编程,由许家金博士、梁茂成教授和贾云龙先生设计,在汉语语料分析中很有用而且使用起来很方便。本论文包括六章,第一章引言部分主要论述此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第二章文献综述部分对语用标记语研究做了一个整体的概述,关于语用标记语的多样化的界定、分类、以及三个主要的分析思路:句法-语用的思路、语义-语用的思路和认知-语用的思路的论述也包含在这一章里。第三章介绍了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关联理论,本章包括关联理论简介、关联与认知的关系以及关联与交际的关系。第四章包括两个部分:语料收集和研究方法。第五章主要论述了两个问题,即汉语语用标记语的特征和四个被选的语用标记语的语用功能。几个主要发现囊括在第六章结论中,同时本章也讨论了本研究可能涉及的影响、不足以及以后做进一步研究的建议。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汉语语用标记语没有真值条件意义,它们不影响其所在话语的概念内容。言者经常选择这些语用标记语不仅仅是为了指出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更是为了标示出言者和听者认知环境中假设之间存在的关联。与其它语言中的语用标记语一样,汉语语用标记语在本质上也是多功能的。一个标记语经常可以用在多种多样的语境中来实现不同的语用功能,这种多功能性在“但是”、“所以”、“那么”和“就是说”的个案研究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汉语语用标记语与其它语言中的标记语分享一个共同点,即它们更多的是表达程序意义而不是概念意义。言者使用它们可以让言语交流中命题之间的关系更加明晰化,从而节省听者获得言者所要传递的意义时花费的努力。当存在于言者和听者认知环境中被话语激活的假设之间的关联到达一个较高的程度时,语言交流的成功就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