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特主义发展体制追求标准化及全国性的平等发展,然而到了 1970年代,全球化发展趋势出现,在国民经济内部继续推进平衡的城市化发展已不可行,再加上石油危机导致的工业衰退,失业率上升。国家为平衡落后区域的发展,再加上工业危机导致财政收入减少,国家缩减了城市发展的补贴。于是各城市为吸引资本投资建设,快速改善城市落后面貌,一种竞争性的发展趋势呈现,贸易自由化、私有化和去除管制的要求得到加强。西欧国家政府开始更明确的目标定位于主要的城市和城市区域,以提升国家经济的竞争力。中央权力下放,城市政府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公部门的资本满足不了城市发展的资本需求,促使公部门转向寻求私部门的资本投资,然后一种公私合作的城市治理模式出现了。这种城市政府表现出企业家精神的治理模式,被学者称之为“城市企业主义”。中国的改革开放与西欧国家的城市治理转向几乎发生与同一时期,因此,当城市企业主义理念传入中国时,国内学者做了相关的研究,在名称翻译和运用上虽存在差异,但是对于核心理念的理解是一致的。在此背景下,本文对中西方关于城市企业主义的理解进行了探讨,研究了中国城市研究学者对城市企业主义的理解和认识,总结出中国城市企业主义常见的发展策略:城市营销、城市更新与旧城改造、开发区或新城空间的规划。同时,本文依托西方城市企业主义的理念,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背景,根据成都市发展的实际案例,对城市企业主义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以厘清城市企业主义治理模式的具体运作思路。通过对成都市实际案例的分析,发现城市企业主义治理模式在提升经济发展能力和城市面貌的同时,也产生了社会空间分化、公众参与不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笔者作了对应的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