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汶川极震区的四川省都江堰市龙溪河流域受到地震的强烈扰动,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灾害成为泥石流的潜在物源,在“8.13”强降雨启动下爆发泥石流。基于野外调查、文献调研和室内演算,开展了龙溪河流域震后次生灾害复核解译、物源储量计算、因子敏感性分析、指标共线性诊断,构建了强震区泥石流致灾因素评价体系,采用信息熵(IE)和逻辑回归(LR)模型进行了41组建模,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检验、筛选最优IE和LR模型进行泥石流易发性区划,预测准确率分别为91.6%和97.6%,并对二者的评价结果对比分析和交互检验。主要成果和结论如下:(1)解译震后龙溪河流域的崩滑堆积体3398处,其中为泥石流潜在物源的崩滑堆积体共计2943处,物源总储量11387万m~3,物源动储量4345万m~3;解译圈定沟谷型泥石流流域31处,坡面型泥石流灾害点9处。(2)通过影响因子敏感性分析、评价指标共线性诊断,筛选了8项评价指标,并获得了各指标对泥石流发育的最强响应区间。在建模过程中对指标进行了三次筛除,从而确定了致灾主导因素排序为:地层岩性、距发震断裂距离、物源动储量、雨季月平均降雨量以及小流域平均坡度。由模型的预测效果差异可见:同一指标在独立参与评价、与其他指标组合参与评价的两种情况下,作用权重不同,体现了致灾因素之间的协同与牵制作用关系;由于对地质灾害体和育灾地质环境条件分析不足而引入非主控因子,会降低模型的预测成功率。(3)易发性区划结果表明:90%以上的实发泥石流分布在极高危险区(A)和高危险区(B);IE和LR模型的AB分区面积之和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56.9%和57.1%,且分布范围一致;AB区集中分布在北川-映秀断裂0km~4km处,龙溪河南侧易发性较高于东侧。(4)模型对比分析结果表明:IE模型易于操作,侧重在单一致灾因子对灾害影响程度的权重,由于强调本身的数学逻辑,在判断指标之间关联性方面较弱,且无法预测样本概率。LR模型在灾害与地质环境条件的定性与定量分析,以及评价指标体系之间的关系建立方面均表现良好,可预测样本概率,但需基于一定数量的数据样本进行,且增加样本数量可提高预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