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理论、信息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的理论分析食品市场失灵。食品市场按照产业链可以进一步细分,食品质量安全也存在两个研究维度,而本文着重以食品原料市场的食品质量为研究对象。理论分析部分,研究假定耕地资源硬约束、自然资源投入决定食品原料品质、高收入者对高质量食品有更高偏好,则通过食品原料市场均衡模型可得出:随着食品原料市场需求扩大,耕地租用价格也将随之更大幅度上涨,进而促使厂商寻求并实施资源替代型技术,而食品原料生产中的资源替代型技术往往也是质量替代型技术;在多质量食品原料市场中,将存在一个临界收入水平,只有收入超过此水平的消费者将选择高质量商品,且在不完全质量信息情形下,高质量商品价格将因信号传递成本的支付而高于完全质量信息情形;因此,资源与质量替代型技术进步对食品原料市场并不是帕累托改进,且随着消费者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这类技术进步的社会总福利效果最终有可能为负,即意味着市场失灵。经验分析部分,通过对我国农产品生产与消费数据的分析,以及跨学科的自然科学实验数据的整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以上推论得到经验研究的支持。其政策含义包括:政府介入食品原料质量信息的开发与共享以降低高质量产品厂商的质量信息成本;政府基于公共科研机构的专业评价对资源与质量替代型技术进步进行审慎选择或适度限制,必要时政府可对食品下游加工行业进行数量限制以适度控制对食品原料的过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