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晚清至民国年间江西钱银业为研究对象,以不同历史时期的环境和制度为分析背景,对江西银钱业的产生、并存及此消彼涨的历史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全文共分六章,约90,000余字。晚清时期江西钱庄呈现出帮派林立的特点。尽管江西钱庄业起步较晚,但很快就跟进了时代浪潮,不断发展壮大。然而晚清以来政治上的紊乱、经济的滞后、外来资本的涌入,给金融业带来极大的冲击。全国各地金融风潮迭起。清光绪末年,随着户部银行和大清银行先后在九江、南昌开设分行,江西终于有了近代意义上的银行。但两家分行随着清王朝的解体而灰飞烟灭。辛亥革命以后,伴随着大革命的地展开,当时的赣省地方政府在江西官银钱号的基础上设立本省的第一家地方银行——民国银行。其诞生为江西银行业指引了新的方向。北京政府时期的银行业虽然有着政府名义上的支持,但由于自身的幼稚和缺乏经验,很快就沦为政府利用的“货币创造机器”和财政附庸。北京政府过度利用银行业发行纸币,导致银行业信用沦丧。20世纪20年代左右的银行业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此时的钱庄因为以往的竞争对手票号、典当行的倒闭而获得了相对较好的发展时机,加上自身顺应时代潮流,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资本实力都有了很大突破。这一时期钱庄与银行互为支持与合作。钱业需要借助银行业的资金作为短期融通的。银行也需要借助钱业在民间的良好信用,以及钱业畅通的金融信息来获得自身的发展的机会,二者相得益彰。1927年以后,南京政府开始执掌政权。为了实现国家资本主义化的意图,其金融政策的“天平”开始倾向于推动银行业的发展,抑制钱庄业的发展。通过颁布《银行法》和“废两改元”政策,南京政府奠定了银行业在全国金融业中的核心地位,钱庄业也从此失去操纵金融市场有力工具——规元银、行化银、洋例银等虚银记账本位。尽管此时钱业的盈利水平并未受到太大的实际影响,但钱庄业的优势地位已经彻底动摇。这其中实现了“银行钱庄化”和“钱庄银行化”的转变。在一个面临转型的社会中,传统与现代可以共存,甚至较好的融合,隐藏于后的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