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品质监测与白木香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fwh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沉香是国际上极负盛名的药用和香料资源之一。在中国、日本、中东、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沉香产业既是传统行业也是发展迅猛的新兴产业。沉香高效结香技术和优良种质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对沉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通体结香技术已在栽培沉香林中广泛应用,能稳定生产沉香,但该技术产沉香的品质变化规律尚不明确;优良沉香种质是近年沉香产业关注的焦点,但优良种质的品质特性无法通过有性繁殖遗传,大规模繁育存在技术障碍;本论文对通体结香技术所产沉香品质进行分析,同时对白木香组培快繁技术研究,基本明确了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品质的变化规律,优化完善了白木香组培快繁过程中的技术体系。具体得出以下主要结果:1、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品质监测(1)通体结香技术处理1个月沉香形成过程研究:本研究探究了沉香宏观结构、显微结构、结香率、沉香四醇、部分沉香特征性倍半萜类和芳香类化合物等内容在结香1个月内的变化特征,发现通体结香技术能快速诱导沉香形成。结果表明:结香4-5 d天即可从宏观上观察到沉香层结构,显微观测其木间韧皮部、导管和射线中出现树脂;结香1个月内的平均结香率达到8.04%;沉香四醇可在第1周样品中测得,且含量在结香1个月内持续增长;1周左右部分芳香族类化合开始合成并积累,2周左右部分沉香特征性倍半萜类化合物开始合成并积累。(2)通体结香技术处理1年沉香形成过程研究:本研究对通体结香技术处理1年的沉香材料进行结香率、阻隔层、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沉香四醇含量以及沉香特征图谱等内容开展观察和分析,明确了通体结香技术能高效诱导沉香形成和累积,所产沉香稳定达到《中国药典》(2020年)的标准。结果表明:通体结香技术处理1年内形成的沉香结香率较稳定,结香率为10~18%;醇溶性浸出物含量和沉香四醇含量总体呈增长趋势、波动变化特征,分别在结香第5个月、第6个月第一次达到峰值,在第11个月第二次达到峰值;结香1-12个月沉香样品特征图谱与对照药材一致;结香4个月样品各项指标均可达到《中国药典》(2020年)的标准。此外,观察到结香第4个月出现阻隔层。基于结香率总体较高的基础上,沉香四醇含量和醇溶性浸出物含量较高的结香第1 1个月和第5~6个月应作为最佳采收期。(3)国内各产区通体香品质分析:通过对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和福建等省区结香超过6个月的通体香样品进行宏观性状、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沉香四醇含量以及沉香特征图谱等内容分析,发现来自沉香各产区的通体香样品均符合《中国药典》(2020版)标准;来自同一省区的样品,沉香浸出物含量和沉香四醇含量总体呈正相关关系。2、白木香组培快繁技术研究(1)外植体消毒研究:本研究以大田成龄植株枝条为外植体,研究了前处理方式、消毒方式和灭菌剂使用对外植体存活的影响,成功获得了大田枝条外植体最佳灭菌方式。结果表明:外植体经多菌灵溶液浸泡3 min,流动水冲洗3 h,0.1%升汞(HgCl2)溶液消毒6~8 min,能有效提高外植体的存活率。在培养基中添加1 ml·L-1卡松或2~3 ml·L-1植菌清也可有效降低大田枝条外植体的染菌率。(2)丛生芽诱导技术研究:本研究探究了外植体材料、基础培养基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丛生芽诱导的影响,成功获得了白木香无菌苗和大田枝条丛生芽最佳诱导条件。结果表明:①无菌种苗作为材料:在WPM+20 g蔗糖+0.5 mg·L-1 6-BA+ 0.2 mg·L-1 NAA培养基中可直接诱导丛生芽。②大田枝条作为材料:在1/2 MS+25 g蔗糖+2 mg·L-16-BA+0.01 mg·L-1 NAA培养基,1/4 MS+20 g 蔗糖+2 mg·L-1 6-BA+0.5 mg·L-1 NAA培养基,WPM+20 g蔗糖+1 mg·L-16-BA+0.01 mg·L-1 NAA培养基中可诱导从生芽团,将膨大的丛生芽团整体切割后转移到不含植物生长添加剂的WPM培养基中可促进丛生芽伸长。(3)生根诱导技术研究:本研究对无菌苗和大田枝条两种材料诱导的丛生芽进行生根培养,结果发现在WPM培养基中添加10~20 g蔗糖,并加入0.1~0.5 mg·L-1 NAA可使无菌苗和成龄植株枝条诱导的嫩芽生根,且无菌苗茎段生根较易,大田枝条诱导的丛生芽生根较难。
其他文献
目的总结初发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合并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7月至2020年9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的所有SLE患者的病史资料。筛选出初发SLE合并HCMV感染组(感染组)与未合并感染组(非感染组),比较两组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2387例住院
青稞酥油是西藏地区特色的饮食,青稞中β-葡聚糖,酥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及共轭亚油酸是有助于维持肠道稳态的生物活性物质。饮食在肠道微生物组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存在密切联系,尤其是肠道疾病。炎症性肠病的主要特征是慢性、反复发作及病因不明而难以根治,其中肠道菌群紊乱是其主要临床表现。我们通过探究青稞酥油饮食对小鼠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以及提出是否青稞酥油饮食联合作用可以改善由葡聚糖硫酸钠(D
目的:建立运用不同CRISPR/Cas9技术构建遗传性疾病细胞模型的方法,并以TNFAIP3/A20基因突变作为基因编辑的靶点,构建表达TNFAIP3:c.1428G>A错义突变的细胞模型。以突变携带者来源的人B淋巴细胞系(Lymphoblastoid B cell line,LCL)作为基质型,通过构建的细胞模型初步探究免疫缺陷疾病基因TNFAIP3/A20突变的功能。方法:通过直接在细胞基因组
环境污染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人及动物可通过饮食、饮水、呼吸等多种方式暴露其中。卵巢是雌性哺乳动物重要的生殖内分泌器官,主要功能是排卵及分泌甾体激素。卵巢易受到环境中各种化学物质的影响,从而引发包括卵巢功能减退、内分泌紊乱等多种病症。五氯硝基苯(Pentachloronitrobenzene,PCNB)作为农业生产中常用的拌种剂及土壤杀菌剂,可在农作物中残留,并可在动物体内蓄积,给食品安全
人口老龄化己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伴随生殖衰老所发生的性激素分泌水平及其调节机制的改变,不仅导致生殖功能的减退,也和衰老相关的疾病密切相关,因此减缓生殖器官的衰老或让生殖器官老而不衰会改善很多老年疾病。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已广泛用于各种组织器官的再生研究,但其在延缓衰老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s)是否可以延缓生殖器官衰老有待深入研究,辅
[目的]探讨治疗前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成像模型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肺癌原发灶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总共收集了 58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于我院行铂类为基础的标准一线化疗。治疗前进行CT和MRI检查,化疗2周期后采用CT复查,根据RECIST1.1标准将病例分为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计算肿瘤消退率,测量患者原发灶感兴趣区
目的1.探讨不同减黄方式对合并梗阻性黄疸的壶腹周围癌患者术前减黄效能的优劣。2.探索梗阻性黄疸对壶腹周围癌患者血清糖链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的影响作用和定量关系。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9月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收治的12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前行减黄治疗的胰头癌、十二指肠壶腹癌和胆总管下段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减黄方
药物体外代谢研究是新药研发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药的早期体外代谢评价中对候选药物进行药物代谢酶、药物-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代谢稳定性以及代谢物的活性和毒副作用等研究十分重要。重组人源药物代谢酶系体外模型将药物体外代谢研究深入到分子水平,是传统的体外代谢模型如组织微粒体、细胞系等的有效补充或替代,因其来源便捷、活性稳定且成本较低,在国际上新药研发中得到广泛应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lucu
当今世界高度全球化,新发突发病毒性传染病严重危害着全球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生物界中有着大量的未知的病毒种类,他们随着时间的发展和进化,可能成为一种传染源导致严重的新发传染病。由于缺乏对未知病毒的遗传信息的认知,导致现有的临床检测手段无法检测应对。近些年来,病毒的分子生物研究和检测手段不断深入,下一代测序技术飞速发展,高通量检测手段常用于对新型未知病毒的发现和检测中。而病毒的宏基因组检测成为一种发现
背景研究:寨卡病毒(Zika Virus)是一种蚊媒传播病毒,感染后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如格林巴利综合征;围产期感染寨卡病毒可以导致胎儿小头畸形。由于目前仍缺乏有效的疫苗和特异性的抗寨卡病毒药物,了解寨卡病毒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寻找新的抗寨卡病毒策略。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约20nt的短链RNA,可以结合至信使RNA(message RNA,mRNA)的3’端非编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