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网络语言的形态学阐述——基于“六书”造字法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vz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计算机网络技术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出现以来,网络便迅速地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语言正是在网络技术广泛运用的环境中应运而生。在网络被引入我国后,汉语网络语言迅速发展壮大,并引发了我国学者在不同角度的研究。虽然汉语网络语言作为传播媒介,与自然语言不同,并且追求形式上的标新立异,但是两者在生成模式上存在高度一致性,即汉语网络语言的生成依然可以通过传统造字学说六书造字法进行解读。本文在汉语网络语言分类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实例,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探讨六书造字法对汉语网络语言形成的适用性。  本文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以下问题:1.在交流环境和媒介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传统造字法的规则是否是汉语网络语言的有效途径?2.如果是,这种适用性是如何体现的?  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不管汉语网络语言以何种形式构成,六书造字法依然是汉语网络语言生成的主体方法,它是用以理解汉语网络语言的有效途径。2.尽管汉语通过数次演变,逐渐从象形图画变成抽象符号,但是表情符号日益成为网络语言书面交际的重要手段。3.网络语言和日常交流语言的相互影响、渗透越来越明显。4.网络技术的介入,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变得十分迅速,这在网络发明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本文的研究具有以下意义:1.本文借六书造字法来研究汉语网络语言,力图从新的视角补充该方面的研究。2.提醒人们注重对传统的传承,同时驳斥六书过时论。3.鉴于传统造字法可以作为解读汉语网络语言的有效途径,该文可以看作是对网络语言合理性的肯定。
其他文献
凯瑟琳·苏珊娜·普里查德的长篇小说《库娜图》于1929年出版,一经问世就因其对土著女性特别是女主人公库娜图遭遇的细致描写而被认为是澳大利亚文学史上“最感人肺腑的小说”
互文性理论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文本理论,首先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提出:“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