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钟声”文章对我国外交政策的呈现与解读——基于框架理论的分析

来源 :暨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hly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11月,人民日报国际部推出了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这是继“国纪平”之后创立的又一新的署名国际评论。钟声,“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主要阐释中国对于重大国际热点问题和涉华问题的主张。  相较于“国纪平”对重大问题的深度剖析,“钟声”以“立场鲜明、反应迅速”见长,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第一时间发声,阐释官方立场,表达民族情感,培育理性成熟大国心态,极大增强了国内舆论引导力、国际舆论影响力。  本文以“钟声”文章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框架分析的方法,分析其言论特征,揭示其在外交中的寓意和价值。通过研究发现:“钟声”发布时机以“他国政府有所言论或行动”为主;议题分布中“时政议题”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美国”关注系数最高。评论意图方面,“经济类议题”以回应“不实之词”为主,“军事与安全类”议题以“提出建议”为主流;观点态度方面,“双边关系”议题“褒贬参半”,“与日、美关系,争议大于共识”;写作特点方面,“驳论”运用比例有所下降。  最后,本文对“钟声”文章的“挑战”、“不足”和“机遇”进行了解读,认定它是外交策略的“放大镜”和“重要武器”。
其他文献
《时事公报》是宁波民国时期发行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的民营报纸。它1920年创刊,1948年遭到查封,在近三十年的报纸刊行岁月中,它以“国民喉舌”、“民众先导”为编辑方针,以独立
曾静案是雍正时期一桩重要的谋反未遂案,这桩案件牵涉的种种事实显示,满清王朝和雍正皇帝个人的统治面临着较为严重的政治合法性问题,雍正皇帝借这桩案件在全国范围内发动了一场
在党报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中,经济言论始终是一项重要内容。考察党报经济言论的沿革与发展,其实就是从一个微观和新闻实践的角度考察中国新闻体制与作为其主要组成部分的党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