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浅埋山岭隧道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但是在强震作用下依旧会发生严重的破坏,围岩失稳发生滑移甚至坍塌,隧道衬砌发生大面积破坏。因此,对浅埋山岭隧道在强震下的破坏机理进行研究具有实际工程意义。文本利用FLAC 3D显式有限差分软件进行数值模拟计算,采用seismosignal软件对地震波进行矫正,并且在模型边界设置自由场边界条件来模拟波在边界处的传播情况。隧道典型断面衬砌在强震下的数值模拟和实验计算结果对比表明,数值计算中使用的模型、材料参数和计算方法可行,计算结果有较好的可靠度。对隧道破坏机理的分析表明隧道拱顶处z方向位移最大,使得隧道拱顶在地震作用下容易发生坍落。隧道x方向位移在拱肩和墙脚处的位移最大,对仰拱处形成挤压,而发生拱起的破坏现象。拱肩到墙角周围处于应力较大的区域,容易产生裂缝甚至导致混凝土块剥落。当围岩条件变差时,隧道衬砌在地震作用中的位移增大,且主应力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隧道破坏程度变得更加严重。断层走向不同的隧道在强震下的破坏机理分析表明当断层与隧道的夹角减小时,隧道跨层段衬砌的位移峰值和主应力均增大,隧道周围岩体也会进入拉伸和剪切共同作用的复杂应力状态,剪应变增量变大。因此当隧道与断层成90°时的灾害程度相较于其他夹角的灾害程度要小一些。在靠近断层的部位,隧道和岩体均发生严重的剪切和拉伸破坏,与断层的距离逐渐增大时,剪应变增量减小,岩体尚未发生失稳破坏。隧道洞口段在强震下的破坏机理分析表明,在洞口处双洞间的岩土的位移和剪应变增量较大,洞口处左线和右线产生了相互影响。该影响作用沿着隧道纵向往洞身延伸时逐渐减小。洞口处位移峰值和主应力值最大,由洞口处沿着纵向往洞身延伸时,隧道衬砌的位移峰值也逐渐减小,当距离大于50m时,隧道衬砌表现出洞身的受力特性,因此隧道洞口处的抗震设防长度一般为30m~50m。洞口和洞身中间段的隧道及围岩的受力特性受洞口和洞身综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