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daboost算法的人脸检测系统的DSP实现

来源 :哈尔滨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ffee0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脸检测技术是进行脸部识别技术研究必不可少的部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仅仅十年的时间人脸检测技术就从崭露头角逐渐发展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尤其是在视频安全和安防监控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几种比较成熟的人脸检测算法,其中基于Adaboost学习算法训练得到的分类器检测效果最好。进入二十世纪以来,DSP芯片的算法处理性能和数据存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使得数据结构复杂的人脸检测算法能够在嵌入式系统实现,本文在以TI公司的DM642芯片为核心的DSP开发板上实现视频序列中的人脸检测。本文首先研究了基于Adaboost人脸检测算法的训练,包括Haar特征选取和积分图方法,并选择MIT的人脸训练库用于分类器训练。然后根据Adaboost算法理论并结合Haar特征以及利用积分图计算矩形Haar特征的方法实现了用于人脸检测的分类器训练,包括弱分类器、强分类器以及最终用强分类器组合成的级联分类器的训练过程,并在VS2010环境下结合OpenCV开源机器视觉库应用训练好的级联分类器进行人脸检测,同时和OpenCV库中提供的分类器的人脸检测结果进行比较。本课题训练的人脸检测算法不论是对正面人脸还是倾斜或者旋转人脸都有很好的检测率,漏检率比OpenCV库中提供的用Adaboost算法训练的分类器低了一半,能达到4.3%,仅包含正面人脸的检测库甚至不存在漏检,但是误检率11.7%却高于OpenCV库中提供的分类器的5.3%检测率。然后在基于DM642的开发平台构建人脸检测系统。搭建了包括DM642-PCI开发板、摄像机和液晶显示器在内的硬件平台,同时在嵌入DSP/BIOS的CCS2.2软件中构建人脸检测软件系统。参考在PC上实现人脸检测功能的代码,根据DM642芯片特点编写程序并进行优化,包括浮点转定点,使用查表数据,内联函数、降低数组维数,以及使用DM642内置的EDMA功能等。经过软硬件系统联合调试,最终实现了人脸检测功能。对于大小为352×288的图像,处理一帧图像的平均时间为300ms,人脸检测算法运行的平均时间为200ms。
其他文献
随着新业务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下一代融合网络已成为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IP多媒体子系统(IMS)为固定网与移动网融合提供了技术基础。IMS作为下一代融合网络的核心,网络架构支
支持多媒体业务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目标之一,而多媒体业务的运营需要良好的QOS保证来支持。提供全面的QOS保证机制对3G系统至关重要,其中无线接口是实现移动业务QOS保证的
数字签名是现代密码学中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数字签名在信息安全、身份认证、数据完整性、不可否认性及匿名性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尤其在大型网络安全和电子商务系统中占有重要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人类跨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以视频、音频和数据相结合的多媒体通信作为这个时代的主题,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视频编码是多媒体通信系统中不可缺
WiMAX是一种宽带无线接入技术,作为4G标准的候选者之一,WiMAX技术能够提供固定的宽带无线接入和移动的宽带无线接入。WiMAX技术能够提供具有QoS保证的多媒体业务支持,高效的
针对无线通信对传输系统的高速率及高效率的需求,充分发挥并行组合扩频系统的优势,深入研究了并行组合扩频系统传输模式及其解调解扩方法。为提高并行组合扩频系统的工作性能
下一代网络(NGN)是基于IP分组交换的融合了语音、数据、多媒体和移动等各种业务的开放网络。下一代网络的开放性给网络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为了满足国家和公众对网络安全的
本文概述了蜂窝网络,并对AdHoc网络的起源、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阐述了AdHoc网络的分层结构和蜂窝网络与AdHoc网络融合的三种体系结构。随后对作为双模终端实现平台的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是一种群体智能系统,对它的研究由来已久。目前其最新的研究和发展形式表现为物联网。物联网的实际应用和发展前景很广阔。然而
本文基于跨层的思想,研究了满足QoS要求的AMC的“阈值”设计,综合考虑物理层的信道状态信息、MAC层的队列状态信息以及应用的QoS需求信息三个方面,选择保证QoS要求的“阈值”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