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翔鹤小说中的感伤主义倾向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gengw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翔鹤,四川籍作家,从19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发表了多篇个性色彩强烈的文学作品。其中,小说是他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类型,代表了他的最高文学成就。受西方感伤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陈翔鹤的小说带有明显的感伤主义倾向,这一特征成为他小说创作的最大亮点。有关陈翔鹤小说感伤主义倾向的研究与批评不论从数量还是论述深度来说都远远不够,本研究便以此为出发点,分析陈翔鹤小说的文学风格,借此丰富巴蜀地区文学的研究和发展。另外,通过对陈翔鹤小说进行详细的文本分析,进一步完善对于陈翔鹤的文学作品研究。更重要的是,以陈翔鹤的感伤主义小说创作为切入点,去探寻西方感伤主义进入中国后的发展轨迹,为“感伤主义”的中国化研究尽一份力。第一章“绪论”首先介绍作家及其创作阶段分期,梳理出陈翔鹤小说创作的阶段性特征:从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创作高峰,经历四十年代的现实主义转向,并在建国之后几乎放弃。其次分析与“陈翔鹤”“感伤主义”相关的已有研究,发现陈翔鹤小说中的感伤主义倾向研究不足。第二章“陈翔鹤小说中的‘感伤’”首先厘清“感伤”是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普遍具有的情感常态,经过提炼和转化进入文学艺术而得以具有美学的价值,而“感伤主义”是发端于西方的一种“主情”(崇尚感情)的文艺思潮,作品普遍带有浓厚的感伤之情。其次,分析陈翔鹤小说中人物遭遇情感、生活、精神三个方面挑战时身上体现出来的感伤倾向,从爱情中的执意追求,到委身为了生存而放弃高尚的理想,再到面对信仰缺失的大众感到绝望痛苦,这些不同侧面共同构成了陈翔鹤小说世界中独特的感伤面貌。第三章“陈翔鹤小说中‘感伤’的艺术表达”主要对主观性和表现性这两个陈翔鹤小说中感伤主义倾向的特点展开论述。首先,叙述者通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淡化情节、注重心理刻画的表达手法以及眼泪、女性化倾向、孩童化倾向的意象选取,突出陈翔鹤小说中感伤主义倾向的主观性特点;其次,叙述者择取具有浓厚感情色彩、富有表现力的词汇和表达,来渲染感伤氛围,将景物描写作为人物情感和心灵的对应物,外化人物情感,呈现出强烈的心灵化与情绪化的特征,突出陈翔鹤小说中感伤主义倾向的表现性特点。第四章“陈翔鹤与感伤主义”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首先,陈翔鹤小说中感伤主义倾向的形成受到来自外来因素、社会因素和中国抒情文学传统三个方面的影响;其次,西方感伤主义进入中国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影响,同时也在本土化过程中受到多方因素的交融渗透产生变异;再次,以陈翔鹤的感伤主义小说写作为个案,对现代感伤主义在中国的衰落过程及必然性进行窥探;最后,陈翔鹤的青春型写作虽然有不足之处,但通过文学手段大胆剖析自己的内心情感,展露这一时代青年的真实心境,并通过文学实践将感伤主义外国思潮本土化的努力,让陈翔鹤在文学史上仍具有独一无二的文学价值和地位。第五章“结语”,在总结阐述全文的基础上,肯定了陈翔鹤的独特文学价值以及对文学史作出的有益贡献。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的重要目标,并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摆在"三个文明"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是我们党从建设中国
小火轮从前,川江上白帆点点,拉纤号子声在江岸久久回荡。偶尔有一艘轮船开过,甲板上立着一只醒目的细长烟囱,加大马力时浓烟滚滚。这种轮船船体较小,大多只有一层船舱,想多装
期刊
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是每个政权需要首先解决好的重大问题.它直接回答的是:政治生活何以延续?特定的政治权力何以持久?当代中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执政党应对阶层分化带来
为了构造多通道滤波器,研究了Slant矩阵各行元素和的特性.由该矩阵的第一行构造了一个低通滤波器,其它各行构造了一组高通滤波器.同时借助多相位分解,证明了多通道低通滤波器
为获得某低空警戒雷达的海杂波特性,从统计模型和回归分析,以及矩分析情况等方面对实际采集的海杂波数据的幅度分布特性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一些有用的结论,为研究实际海杂波对
在分析CSCW领域中常用的群体协同工作模型基础上,设计了一种面向计划任务的综合集成协同模型,解决了计划群体或计划人员在制定作战计划过程中所面临的协同问题.该模型在DOP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