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经济经历了30年的快速增长,GDP的增速逐步放缓,步入了经济“新常态”。经济增速的新转变迫切要求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转变。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制造业已经以规模占据绝对优势,但是仍然面临着如何从制造业强国向“智”造业强国转变的问题。在当前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制造业若想继续保持自身的优势地位,实现向智能化的转型升级,就需要重视自身的研发投入,改变原先粗放式的发展方式,加强自身的研发创新,将研发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新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想要不断扩大其研发投入,推动自身的研发创新,就需要充足的资金予以支持。当企业的内部资金不足以支持其不断扩大的研发投入时,企业就需要进行外部融资。现阶段间接融资仍为我国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而债务融资作为一种重要的外部融资方式会对企业的研发投入有哪些影响呢?本文将对此做出深入的实证分析。同时在我国,企业的债务融资会被其产权性质所影响,企业的产权结构会通过债务融资影响企业的研发投入,因此本文在研究债务融资与企业研发投入时,会将产权性质也考虑其中。债务融资作为企业进行外部融资的一种重要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研发投入,因此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具有意义的。前人对债务融资与研发投入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债务融资整体规模这一个角度上,将债务融资从多方面展开来进行研究的比较少。因此本文将从债务融资总水平、期限和来源三个方面出发,来深入探究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债务融资与研发投入之间的关系,并且根据我国企业性质的特殊情况,将企业的产权性质也作为一个解释变量,比较分析债务融资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二者研发投入的不同影响。文章首先对债务融资、产权性质以及研发投入的相关文献进行分类梳理,通过述评发现文章的开展角度和创新点,紧接着对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等理论进行分析,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论文的四个研究假设。之后以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2012-2018年财报公布的相关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选取变量、构建实证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探究企业债务融资的整体规模、期限、来源对研发投入的影响。从模型回归的结果可以发现,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债务融资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企业的研发投入;从期限结构角度分析,因为短期债务融资的期限短、数额小,与研发活动持续周期长,耗用资金量大的特点不相匹配,故短期债务融资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抑制性更大;从融资来源分析,与银行借款相比,商业信用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更为显著。之后将产权性质也作为一个变量加入其中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相对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的研发投入受到债务融资的影响较小。在文章的最后,依照模型回归的结果分别对企业和政府部门提出了政策建议。首先针对债务期限结构与研发投入方面,企业应该按照国家有关的信息披露要求,及时准确地披露近期企业的经营情况,以及研发项目的进展情况和资金的使用状况,逐步减轻债权人与股东、企业经营管理者之间因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矛盾与冲突;其次针对债务来源与研发投入方面,企业应采取积极措施与银行建立良好的关系,促使银行为企业的研发活动提供更好的资金支持。对于政府而言,一方面政府应该为企业开展研发活动提供更好的环境支持,尤其是要为民营企业等中小企业提供一些优惠举措;另一方面政府应该从加快债券市场的革新和推动产业基金、创新基金设立两方面入手,不断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为企业在研发资金的获得上提供更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