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城市适度人口规模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lkll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进程中由人口急剧增加带来的环境恶化,人口拥挤现象的产生,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重视,城市经济、资源能承载的人口规模也成为城市发展中思考的重大议题。本文则是立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背景之下,选取人口、经济、资源三大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从宏观角度对成都市地区的经济适度人口规模、资源适度人口规模及综合适度人口规模进行实证研究,并依据计算结果为成都市未来人口发展战略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文结合了人口学、经济学、环境学多学科的相关知识,采取了文献分析法、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描述分析法等,对成都市适度人口规模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  第一,从经济、资源及综合适度人口规模计算结果看,2001-2009年间,成都市经济人口承载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适度人口规模高于现实人口规模;资源人口承载力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适度人口规模明显偏低,9年间一直出现高度超载,超载人数从2001年的655.65万人升至2009年的781.54万人,资源承载压力极大;综合适度人口规模受资源适度人口规模影响较大,亦处于人口超载状况。  第二,从三项经济指标约束下的适度人口规模来看,成都市经济总量增长速度及工业化进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两项指标下的成都市人口承载空间仍有富余,但富余空间呈下降趋势,从就业现状来看,成都市就业状况曾一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逐渐有所改善,就业指标下的城市人口承载规模不仅逐渐超过了现实人口规模,并且富余人口空间呈上升趋势。  第三,从两项资源指标约束下的适度人口规模来看,成都市耕地资源及水资源约束下的适度人口规模远远低于实际人口规模,水资源约束下超载人口为本文选取的五项指标之最,2009年达789.52万人,耕地资源超载人口也紧随其后,2009年亦高至772.67万人。  针对上述结果,本文提出了成都市未来人口发展战略。第一,保持经济人口承载能力;第二,提升资源人口承载能力;第三,坚持人口、经济及资源的协调发展。
其他文献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提出,我国西北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情况与投资环境也将逐步改善,而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节点城市以及沿线主要城市群将会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快速崛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赊销这一销售模式已经逐渐走入我国市场,从而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应收账款.如果应收账款管理得好,那么它会给企业带来很多积极作用,比如
国家财政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领域发展的作用举足轻重,既有利于政府利用财政对社会分工进行宏观调控,又能够减缓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失业等社会问题。因此,积极探索和研究我国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的相关问题,有效发挥政府财政投融资职能,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事业发展,提高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依据财政学等相关经济理论,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对我国基础设施财政投融
对于中国这样存在着典型的二元经济的国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将是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缩小城乡及区域间收入差距,以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对
对于中国自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经济增长方式,各方面学者的观点莫衷一是,有的观点认为中国经济是典型的外需导向型,通过维持低汇率,高度依赖投资和出口,严重依托于欧美发达市场,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