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日近现代文学史上,有两个不受重视的文学流派,它们分别是中国的鸳鸯蝴蝶派和日本的砚友社。这两个流派虽然成就不是很高,但在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转型过程中却起到了先锋和桥梁的作用。它们在文学实践中所摸索的文化产业化道路以及它们所开创的现代休闲文学,通俗文学,消费文学等文学样式,对今天的文学发展仍然具有借鉴意义。这两个流派的共同特点是强烈的怀旧情愫,大量地创作言情文学,不约而同地表现市民情结,远离政治而关注个人私生活;而且他们都敏锐地感受到了商业时代的到来,大量运用市场炒作方式,有效地依托于杂志起家,并且不失时机地借助大众媒介,例如报纸刊物、戏剧改编、电影改编,来扩张自己的影响。同时,他们也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大量地开创新型文体,例如日记体、书信体、心理小说等等。正因为通俗的文学主张以及由此而来的内容的浅薄,他们遭遇了新兴文学和进步文学的严厉批评。当然,由于中日社会状况不同,国民心理不同、文化渊源不同,这就产生了两个流派的重大区别,例如砚友社有着明确的文艺理论指导,他们的创作宗旨也就更加明确。而鸳鸯蝴蝶派抗议帝国主义侵略和残酷的军阀统治的等内容,却是砚友社从未涉及过的。在本文中,笔者将采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对这两个流派的生成过程、创作特色和它们同现代工业文明和商业社会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通过比较中国鸳鸯蝴蝶派和日本的砚友社来揭示中国和日本两国民族文学的异同,这对增强两国民族文学之间的交流和促进两国文学的共同繁荣有一定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