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肿瘤微环境是肿瘤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其中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作为肿瘤微环境中最主要的组成细胞,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本研究通过比较寒、热两种证型的大鼠大肠癌启动时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的差异,观察大鼠大肠组织中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的三个代表性的标记物FAP、fsp-1和PDGFR β的表达情况,以寻求不同证候大鼠大肠肿瘤发生机制可能存在的差异。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寒证模型组、热证模型组和空白组(雌雄各半),首先通过5周的时间,建立起寒、热证模型及空白对照模型;然后进行12周的大肠癌模型制作,并从寒证模型组和热证模型组中抽取一半大鼠,分别作为寒证中药组和热证中药组,额外给与反左金丸和左金丸进行中药反证。从第18周开始,每三周收集标本一次,观察大肠癌发病情况及FAP、fsp-1和PDGFRβ三个指标在各组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寒、热证造模后大鼠出现较为明显的寒、热证的症状和体征,与寒热证候相关的指标ATP酶和SDH酶活性也有明显差异;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大肠癌模型,通过病理检测发现大鼠大肠肿瘤发生明显,大肠癌发生早期,病理结果以寒证模型组较为严重,在后期时,热证模型组癌变率更高,而且病理分期更为严重。而对应的中药干预组的肿瘤出现时间较晚,而且肿瘤多发生于大肠以外的器官或组织。对大肠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和pcr检测,结果显示FAP、fsp-1和PDGFR β在两个模型组的表达差异主要发生在肿瘤早期,随着肿瘤进展,差异逐渐不明显;对应的中药干预组在肿瘤早期能够抑制这三个标记物的表达,而随着肿瘤进展,抑制效果越来越弱。结论:1.在寒、热证的基础上建立大肠癌模型是可行的。该模型反映出了寒、热的差异,诱导出来的大肠癌模型也具备了寒、热证候的特点,为进一步研究癌变机制提供了可用的实验动物模型。2.寒、热证大肠癌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肿瘤发生早期,寒证大肠癌的发生比热证大肠癌较晚,而病理程度更严重。随着肿瘤进展,热证大肠癌的发病率和病理程度不亚于寒证大肠癌。3.左金丸和反左金丸对大肠癌的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肿瘤早期,而且抑制效果与其药物配比存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