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北高原农业自然资源特点与降水高效利用技术途径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3278962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渭北高原位于陕西省的中北部,包括5 市的30 个县,农业历来是这里最大的产业,在陕西省的经济发展和西部大开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渭北高原在黄土高原中属地势较平坦的部分。地貌以黄土原、黄土台原及黄土残原为主;原面开阔平坦,土层深厚,结构疏松,渗透性好,蓄水力强,素有“土壤水库”之称;气候条件较优越,光能资源比较丰富,热量资源较好,光热生产潜力较大;但地面水和地下水贫缺,农业生产用水主要依靠自然降水,属典型雨养农业地区。降水量少,年际间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且多无效雨、微效雨、大雨、暴雨以及降雨季节与作物生长季节不吻合,是该区降水的最大特点。因此,干旱缺水,加之土壤贫瘠和水蚀风蚀严重,便成为制约渭北高原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的重要碍阻因素。为了最大限度提高有限降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各地研究成功多种旱作农田自然降水高效利用技术,通过研究总结为5 个环节的12 个方面。1.整修农田,做到尽量拦水。通过平整土地和修筑梯田等措施,变“三跑田”为“三保田”,以最大限度将落到地面的降水拦住,增加入渗,减少径流,以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据调查,梯田可减少地面径流70%左右,增加土壤持水量30%以上,增产幅度是坡耕地的2~3 倍,经济收入是坡耕地的3~4 倍。2.合理耕作,最大限度蓄水。在夏闲期和冬闲期,采取深松、免耕、旋(耙)耕作措施并与残茬(秸秆)覆盖、地膜覆盖相结合,组成不同的耕作体系,创造适合夏闲地和冬闲地能有效蓄住天上雨、保住地下墒的耕层结构和地面状态,就可最大限度地把夏闲期和冬闲期的降水蓄积并保存于土壤之中。夏闲期采取残茬(秸秆)覆盖深松耕作技术和微型聚水两元覆盖技术,冬小麦临播前测定较传统耕作技术2m土层可以多蓄水70~100mm,蓄水率达50~70%;冬闲期采取倒秆覆盖免耕和碎秆覆盖耙(旋)镇压技术,春玉米临播前测定较传统耕作技术1m土层可以多保水15~30mm,特别临播前耕层土壤含水量仍可达15~17%,这对春播工作非常有利。3.培肥地力,以肥充分调水。增施肥料,科学施用,是培肥土壤,提高地力,增加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降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增施肥料,既有利于以肥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循经弹拨结合悬吊运动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颈椎病患者84例随机分为弹拨组、悬吊组和结合组各28例。弹拨组采用循经弹拨法,悬吊组采用悬吊运
漏窗在我国传统园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的设计形式多样化,位置灵活多变,造景效果丰富,不仅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及空间感,还有着更深层次的文化及象征意义,成为现代景观设计中
文献综述是进行科学研究的起始阶段,详细、充分和有效的文献综述能够较全面反映该研究方向的最新研究进展。本文以川西龙门山褶皱-冲断带的断裂研究现状为例,认为完成文献综
本文从工程应用角度,介绍微波传输线路电平和有关参数的计算方法,分析调频和调幅微波的异同点.最后介绍一设计实例
网络媒体正取代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得信息的首要渠道。大学生在接触网络媒介时会受到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作为准成年人的大学生由于受到知识结构、社会阅历
现代科学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现代教育的目标愈来愈倾向于人的能力的提高和全面素质的增强。瞬息万变的社会已使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不可能受用终身。中国教育部在最新颁布的
极光作为一种特殊的物理现象,对高层大气的粒子传输和能量交换研究有很大意义,同时其红外波段的光学发射也是各类气象卫星和预警卫星的重要背景辐射。因此,深入研究极光沉积过程
有源电力滤波器能很好的对电力系统中变化的谐波、无功和负序电流进行快速的动态时时跟踪补偿,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补偿装置。与较传统的谐波、无功和负序电流补偿抑制方法相
本文研究了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浸出母液中,稀土总量的EDTA快速络合滴定法。提出了以10%磺基水杨酸2.0ml——乙酰丙酮1.0ml的联合掩蔽剂,作为Al~(3+)的掩蔽剂,以二甲酚橙为指示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