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渭北高原位于陕西省的中北部,包括5 市的30 个县,农业历来是这里最大的产业,在陕西省的经济发展和西部大开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渭北高原在黄土高原中属地势较平坦的部分。地貌以黄土原、黄土台原及黄土残原为主;原面开阔平坦,土层深厚,结构疏松,渗透性好,蓄水力强,素有“土壤水库”之称;气候条件较优越,光能资源比较丰富,热量资源较好,光热生产潜力较大;但地面水和地下水贫缺,农业生产用水主要依靠自然降水,属典型雨养农业地区。降水量少,年际间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且多无效雨、微效雨、大雨、暴雨以及降雨季节与作物生长季节不吻合,是该区降水的最大特点。因此,干旱缺水,加之土壤贫瘠和水蚀风蚀严重,便成为制约渭北高原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的重要碍阻因素。为了最大限度提高有限降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各地研究成功多种旱作农田自然降水高效利用技术,通过研究总结为5 个环节的12 个方面。1.整修农田,做到尽量拦水。通过平整土地和修筑梯田等措施,变“三跑田”为“三保田”,以最大限度将落到地面的降水拦住,增加入渗,减少径流,以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据调查,梯田可减少地面径流70%左右,增加土壤持水量30%以上,增产幅度是坡耕地的2~3 倍,经济收入是坡耕地的3~4 倍。2.合理耕作,最大限度蓄水。在夏闲期和冬闲期,采取深松、免耕、旋(耙)耕作措施并与残茬(秸秆)覆盖、地膜覆盖相结合,组成不同的耕作体系,创造适合夏闲地和冬闲地能有效蓄住天上雨、保住地下墒的耕层结构和地面状态,就可最大限度地把夏闲期和冬闲期的降水蓄积并保存于土壤之中。夏闲期采取残茬(秸秆)覆盖深松耕作技术和微型聚水两元覆盖技术,冬小麦临播前测定较传统耕作技术2m土层可以多蓄水70~100mm,蓄水率达50~70%;冬闲期采取倒秆覆盖免耕和碎秆覆盖耙(旋)镇压技术,春玉米临播前测定较传统耕作技术1m土层可以多保水15~30mm,特别临播前耕层土壤含水量仍可达15~17%,这对春播工作非常有利。3.培肥地力,以肥充分调水。增施肥料,科学施用,是培肥土壤,提高地力,增加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降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增施肥料,既有利于以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