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以及数理统计等方法,针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现状及贯彻新《纲要》以来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如何按照新《纲要》的要求,进一步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实现普通高校特色体育课程建设,进而实现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使体育课程建设体现出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对普通高等院校的特色体育课程建设起到推动作用。研究结果得出:目前在贯彻新《纲要》的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大好形势下,国内大学的体育选项课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确实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但是大多数院校忽视了各自特色体育课程的建设。相当一部分学校在课程中开设了不少的特色项目,但是仅停留在丰富体育教学课的水平上,尚未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学校根据自身的专业、地理位置、结合场地、器材、师资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确立自身特色体育课程的发展方向,是建设普通高校特色体育课程的基础。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完善特色体育课程内容是基础,改革教学模式与方法、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是特色体育课程内容实施的必要条件。学校应在新《纲要》精神指导下,在特色体育课程建设过程中对课程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等进行全面的改革,确保使学生在身体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三个层面得到共同提高的目标,最终使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五个领域得到综合发展。特色体育课程建设最终形成相应的校园体育文化,在培育校园精神文化、营造学校文化气息和人文氛围中起着重要作用。特色体育课程建设应促进学校体育文化的和谐发展,为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修养,营造一种文明、健康、蓬勃、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奠定良好的基础。并提出相应建议:特色体育课程不应仅局限于开设一门特色项目,而是要把本校的特色贯穿在课程建设的各个方面;不仅要做到课内外一体化,延伸特色体育课程教学效果,建设特色的校园文化,还要将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相结合,延伸课程的社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