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多世纪以来,随着不同学科视角研究的拓展与深入,同性恋完成了法理方面的“去罪化”与医学方面的“去病化”。同性恋权利意识的觉醒,与之相关的权利运动影响力越来越大,同性恋群体在社会中的可见度有所提高,逐步走向摆脱“罪化”与“病化”迷思的道路。但是人们对同性恋群体的认知态度从鄙视到理解与包容,从世界范围看,依旧是正在进行中的。在信息传播与媒介技术快速发展并普遍应用的现今社会,传媒生态环境与传播权力关系复杂化。新媒介技术环境下,同性恋群体由“传播的客体”转变为“传播的主体”,Ta们表达自我诉求,呈现群体社会生存图景。同时为社会大众认识了解同性恋群体提供了多元视角,也为同性恋群体追求自身平等权益、推进中国性别平权进程提供可能性。然而,一方面,腐文化的盛行、商业媒介对于受众注意力资源与经济利益的追求有可能导致有关同性恋群体的话语走向娱乐化与猎奇化,从而固化社会大众对于同性恋群体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基于宗教、医学以及传统文化视角出发的反同性恋者群体或话语正借助新媒介技术平台下扩大其影响力。因此,在同性恋群体赋权过程中,笔者更倾向于将新媒介技术作为社群内部交流、社群自我支持、社群与社会大众互动的一种重要传播载体,避免陷于新媒介技术的盲目乐观与乌托邦主义中。本文以新媒介与赋权理论作为研究视角,选取西安同性恋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参与式观察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及情境式研究取向深入到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中,直观全面地观察同性恋群体基于自身需求的新媒介实践,涉及到同性恋群体的身份认同、自我表达、社会交往、社群支持与服务、家庭以及公众教育与社会倡导等多方面。通过研究,考察新媒介如何成为同性恋群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新媒介为同性恋群体追求权利,推进中国性别平权进程提供了哪些可能性,以及面临的传播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