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革”时期“样板戏”的传播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songsh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中国“文革”时期的“样板戏”为研究对象,旨在以传播为视角,通过文献调研、田野调查、功能分析、个案研究、跨学科研究等方法,追溯“样板戏”的产生经过,梳理“样板戏”的传播过程,揭示“样板戏”的传播规律,探寻“样板戏”的传播启示,力图为艺术传播提供参照。  本文认为,“样板戏”是特殊年代的产物,特殊的政治背景造就了“样板戏”,强大的政治力量、特殊的社会环境推动了“样板戏”的传播,以树立新型意识形态、塑造时代英雄、配合“文革”宣传。  在传播中,理论力量、组织力量、舆论力量及媒介力量共同构成强劲的传播动力,层层推进,全民动员,通过由官方到民间、由境内到境外的传播途径,充分发挥舞台媒介、电子媒介、印刷媒介和生活媒介等大众传媒的优势、特点及协同作用,全面占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领域,使“样板戏”在全国的传播取得了极大成功。  在举国沸腾、举世瞩目的传播态势下,“样板戏”不仅为意识形态提供了有力支撑,对政治局势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成为特定时代艺术的一种范式,对京剧普及与西方艺术启蒙发挥了巨大作用。尤其是对那个时代年轻人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使其传播效应延续至今。  这一史无前例的传播范例为艺术传播提供了重要启示:从传播内容看,紧贴时代的主题,广为熟悉的情节,更易引起观众强烈共鸣。从传播形式看,既有民族传统又充满现代意味的创新形式,更易受到观众的普遍欢迎与喜爱。从传播媒介看,多种传媒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方能形成广泛而深远的传播效应。从接受的角度看,受众逐渐与传播者观念一致,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选择,积极配合并参与传播,使传播达到空前的盛况。
其他文献
期刊
中国古代的基督教被称为景教,它在唐代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传入长安。会昌五年后,受灭佛运动的影响,景教在中国内地趋向衰亡。四百年后又以新的形态在元代复兴,并受到统治阶级的重
房地产海报设计中的“新大字报”现象,是指该类海报近期出现的滥用汉字的现象,这个现象的出现当然是由其多重因素影响造成的,但其视觉形式的独特性、形式内容的象征性以及设计中
艺术就是心灵对世界的采真之旅。这篇文章主要是着重论述写生,以及它和创作之间的关系。借着谈论写生、创作这个法门,来行走从心灵到画面的这段路程,来重新认识“我”,认识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