蛭石改性对水稻秸秆生物炭稳定性的影响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zhao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炭具有的高度稳定性,是其能够广泛的应用于农业环境领域的关键因素。矿物改性处理能够对生物炭的稳定性起到调控作用,但目前相关研究较少,相应调控机理尚不十分清楚。本文以水稻秸秆为生物质原料,在不同炭化温度和蛭石改性条件下制备得到一系列生物炭,通过H/C原子比、热稳定性、碳素氧化损失率、碳素持留率对生物炭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估,利用实验室培养试验研究了水稻秸秆生物炭和蛭石改性水稻秸秆生物炭在红壤、水稻土中的短期降解行为及其变化规律,得到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  (1)炭化温度的升高提高了水稻秸秆生物炭的pH(5.56~10.5)、芳香化程度和热重分析剩余质量(24.6%~67.2%),降低了生物炭的碳素持留率(75.6%~51.9%)、碳素氧化损失率(51.8%~2.43%)和H/C原子比(1.36~0.60),增加了矿质元素总量,减少了含氧官能团数量;蛭石改性处理提高了水稻秸秆生物炭的得率(55.5%~34.5%提高到68.6%~46.6%)、碳素持留率(75.6%~51.9%提高到84.7%~63.0%)、芳香化程度、热重分析剩余质量(24.6%~67.2%提高到56.7%~81.4%)和碳素氧化损失率(51.8%~2.43%提高到58.0%~2.03%),降低了生物炭的H/C原子比(1.36~0.60降低到1.27~0.51),增加了矿质元素总量,维持了含氧官能团的数量。  (2)土壤类型对土壤C变化量、土壤H/C变化量的影响大于水分条件;水分条件对水稻土中H/C变化量的影响大于红壤;干旱红壤、淹水红壤中土壤C变化量较大,土壤H/C变化量较小,表明不同温度制备的水稻秸秆生物炭及蛭石改性水稻秸秆生物炭在红壤中稳定性优于水稻土。
其他文献
碳基纳米材料由于良好的力学、光学、电学等特性,己愈来愈多地应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能源、环境、电子及生物医学。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的是碳基纳米材料在农业中的
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是经济价值极高的树种,近10年来由于过度地经营管理导致干腐病爆发。为了探索土壤性质及植物生理和营养状况与发病内在联系,采集不同发病程度植株树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