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二十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大城市哮喘患病率迅速上升,哮喘已经成为全球性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空气生物性污染物被认为引起哮喘和呼吸道炎性反应的最重要原因,其中气传真菌和尘螨则是目前被国内外普遍认为的哮喘发生和发作中最重要的室内生物危险因素,也是当前国内外哮喘环境病因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和热点问题。本次课题通过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研究霉菌和尘螨对哮喘的可能致病机制。通过人群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哮喘的可能的危险因素及在哮喘患者中的分布情况。第一部分培养互隔交链孢霉及收集其孢子。本研究利用空气曝平皿法对气传真菌进行了采样,通过培养、分离、接种、鉴定获取互隔交联孢霉的菌株,通过菌株的培养,获取了大量的互隔交链孢霉的纯净孢子悬液,将孢子悬液浓度分别调整为4×10~7/mL和4×10~6/mL。第二部分以C57BL/6小鼠为试验对象,应用互隔交链孢霉的孢子构建小鼠哮喘模型。36只C57BL/6小鼠分为3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各12只小鼠。模型组以互隔交链孢霉孢子悬液致敏和激发小鼠,分别于第0、5、10天腹腔注射霉菌孢子悬液,第14天开始连续4天鼻滴霉菌孢子悬液。阳性对照组以鸡卵蛋白(OVA)为致敏剂和激发剂;阴性对照组以磷酸缓冲液(PBS)腹腔注射(i.p.)PBS,致敏及激发时间安排与模型组组相同。最后一次鼻滴(i.n.)激发结束24h后,进行肺组织病理检查,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计数分类和总蛋白浓度测定,ELISA测定BALF中的白细胞介素-4(IL-4)和干扰素-γ(IFN-γ)及血浆中的总免疫球蛋白E(IgE)和特异性IgE(SIgE),测定小鼠气道阻力及肺顺应性。结果显示:模型组BALF中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比例、IL-4、总蛋白水平较阴性对照组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而BALF上清中IFN-γ水平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血浆中总IgE和特异性IgE较阴性对照组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小鼠气道阻力较阴性对照相比有明显升高;肺顺应性较阴性对照有明显降低,均有统计学意义。病理检查发现模型组和阳性对照组肺组织可见明显炎症细胞浸润、弹性纤维断裂消失、黏液增多,而阴性对照组则未见。综上表明小鼠哮喘模型构建成功。第三部分采用C57BL/6小鼠为试验对象,观察粉尘螨对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及反应性的影响。将48只C57BL/6小鼠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哮喘组、粉尘螨鼻滴对照组和粉尘螨鼻滴哮喘组。哮喘组,用制备的互隔铰链孢霉孢子悬液致敏和激发建立小鼠气道变态反应性炎症模型。致敏及激发步骤:分别于第0、5、10天腹腔注射孢子悬液,第14、15、16、17天,孢子悬液缓慢鼻滴小鼠,30分钟后再给每只小鼠鼻滴PBS。粉尘螨鼻滴哮喘组,致敏及激发安排与哮喘相同,在每次激发30分钟后再给每只小鼠鼻滴粉尘螨提取液。对照组致敏及激发时间安排与哮喘组相同,腹腔注射PBS致敏,鼻滴PBS激发,30分钟后再次鼻滴PBS;粉尘螨鼻滴对照组,致敏及激发安排与对照组相同,每次激发30分钟后再次给小鼠鼻滴粉尘螨提取液。最后一次鼻滴24h后进行肺组织病理检查,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计数分类和总蛋白浓度测定,测定小鼠气道阻力及肺顺应性。结果显示粉尘螨鼻滴哮喘组BALF中细胞总数与哮喘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病理检查发现除对照组外,其他几组肺组织均可见明显炎症细胞浸润、弹性纤维断裂消失、黏液增多。第四部分开展了儿童哮喘和过敏症状的环境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通过横断面研究,调查常见变应原在哮喘儿童中的分布情况,寻找出主要哮喘儿童变应原。经对43例儿童进行皮肤点刺试验发现哮喘儿童变应原中粉尘螨的阳性率第一,为51.2%。并通过基于医院的病例对照研究,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社会人口学特征、过敏史、家族史及室内环境等信息,以寻找儿童哮喘的环境危险因素的线索。对调查所得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后,发现父母哮喘病史、儿童过敏史、儿童呼吸道感染情况是哮喘发病的危险因素。本研究的结果提示有必要在我国特别是人口众多的大城市地区加强哮喘的疾病报告体系,并且开展室内霉菌、尘螨及其他致敏性污染物的环境暴露水平的监测,还应进一步的研究过敏性哮喘的致病机制及儿童哮喘的环境危险因素,并基于此制定切实可行的哮喘防治的公共卫生政策,制定针对性的环境因素控制策略及措施。研究新的有效的免疫治疗的方法,从而最大限度的治愈和控制哮喘的发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