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宪政秩序的实现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BENL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探讨中国宪政秩序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中国宪政秩序的实现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要实现中国宪政秩序既要从观念上予以更新,又要从制度上加以改进和完善,才能真正地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文从秩序概念入手,阐述了法律秩序和宪政秩序的基本内涵。宪政秩序作为现代社会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宪政秩序首先是一种法律秩序,是指以宪法的形式建构的政治体系,宪法在现实政治生活中能够发挥其控制公共权力、保护公民权利的功能,政治权力在宪法范围有序运行的形态。宪政秩序由宪政实体、宪法规范、宪法至上等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宪政秩序以民主、有限政府、法治和人权为价值追求。接着对西方国家的宪政实现的过程和经验进行分析,认为宪政秩序的实现是有因可循的。西方宪政实现的内在原因是:人民主权原则的确立是宪政秩序实现的基础,个人权利的诉求是宪政秩序实现的起点和核心,基督教精神是宪政秩序实现的宗教基础,成熟的市民社会是宪政秩序实现的社会基础,法律至上是宪政秩序实现的法律文化基础。在分析西方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接着分析了我国宪政秩序实现的障碍因素主要是: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没有生成宪政精神,近代中国宪政工具主义盛行,宪法权威在中国还没有树立,公民宪法意识淡薄,宪法的运行机制不完善等等。经过几十年的法治历程,实现中国的宪政秩序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和法治基础。文章着重对如何真正地实现中国宪政秩序进行深入地分析,主要从通过树立宪法权威,大力发展民主政治和发展市民社会,达到权利制约权利和权力制约权力,并建立中国的宪法诉讼制度保证宪法有效地运行,来实现中国宪政秩序。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原产地规则的作用日益增强,并已成为一国经济贸易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广泛用于最惠国待遇、国别配额、反倾销、保障措施、政府采购、贸易统计、普惠制及
利益与立法关系密切。利益需求决定着法律的内容,其产生、变化以及利益冲突的协调可带来新的立法需求,引起法律内容的变化;而法律是利益调整的手段,立法者以法律形式选择并确认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实践,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领导中国人民先后进行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可以说,革命根
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FOB贸易逐年增多,因而关于FOB下的一些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无疑是“根据FOB贸易合同产生的国际海上货物运输中的托运人的
小额财产诉讼被当今许多国家确定为一种特殊的诉讼程序类型,原因在于小额财产纠纷最为频繁地出现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这类纠纷的解决效果最能体现出国民的法律意识以及其对
伴随着环境危机的加剧,公民环境意识和权利意识不断觉醒,进而催生了公民环境权。如何实现公民环境权,让公民切切实实拿起环境权这一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成为当前现实而有
强迫交易罪是1997年设立的一个罪名,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对此罪又做了部分修改。根据修改后的具体规定,可以将本罪概括为:使用暴力、威胁手段,违反他人的意志自由,强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