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泰关于中国高铁海外项目英语新闻报道的批评隐喻分析

来源 :西安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meryu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带一路”是习近平主席立足中国国情、着眼长远利益提出的伟大构想。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中国高铁积极“走出去”,已成为中国对外形象的代表,带领中国经济走向国际市场。然而,在对外发展的过程中,中国高铁仍面临很多风险和挑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对投资环境缺乏了解,包括接收方对于中国高铁的隐性态度或多变性态度。新闻报道,作为一种了解大众认知的重要途径,应得到中国高铁投资者的重视。对比分析中外媒体对于中国高铁项目的报道,有利于发掘中国高铁海外项目失败的原因。  批评隐喻研究,旨在揭露语言使用者的潜在意图,是分析新闻报道的重要途径。本文以Charteris-Black提出的批评隐喻分析为理论基础,选取中国、美国、泰国媒体有关中国高铁海外项目的英语新闻报道,建立四个语料库,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对比探究中国和美国媒体对于中美高铁合作的态度以及中国和泰国媒体对于中泰高铁合作的态度及变化,以归纳出中国高铁在两国发展受阻的深层次原因。  研究发现,中外媒体在报道中国高铁海外项目的过程中,对于概念隐喻的运用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美国媒体和中国媒体相比,运用了相同的概念隐喻——人类隐喻和建筑隐喻,但在战争和冲突隐喻以及旅途隐喻的运用过程中源域相同目标域却不同:《纽约时报》和《洛杉矶时报》运用了更多的战争和冲突隐喻来说明中国高铁的引进将威胁到美国高铁的发展,在旅途隐喻的运用过程中也注重突出美国高铁的发展及其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中国日报》在战争和冲突隐喻中使用了很多有关“保护”的隐喻,表明中国政府对于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对抗。泰国媒体和中国媒体相比,运用了相同的概念隐喻:旅途隐喻,人类隐喻和建筑隐喻,但在战争和冲突隐喻中存在不同的倾向:《民族报》在报道中突出说明中泰高铁合作洽谈中的分歧,表达泰国政府希望从中泰高铁合作中获取更多的利益;《中国日报》则强调中方与周边国家合作的意愿,表达中国政府希望高铁的修建能带动周边国家的共同发展。经进一步分析,这些差异主要源于中外社会文化的不同,其中历史沿革、意识形态、经济情况、政治局势等是影响中外高铁认知差异的主要原因,应受到投资者的关注。  本研究通过对中外媒体关于中国高铁海外项目报道的批评隐喻分析,既丰富了批评隐喻在经济新闻语篇中的研究,又拓宽了研究中国高铁的视角,有利于推动中国高铁在国际市场上的进一步发展。
其他文献
本文试图从生态诗学的视野诠释小说《狼群中的朱莉》蕴含的生态思想。论文被大致分为六部分:第一章简要介绍了作者的家庭背景、生平、小说创作源泉、小说的文学地位以及简单的
《我弥留之际》在美国一直被认为是威廉·福克纳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小说之一。这部小说展现了穷苦白人本德伦一家在其朝圣般的旅程中的心理状态,并表明人类的存在及其生活
马丁(J.R.Martin)的评价系统是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人际功能发展而来的人际功能系统,它基于英语语篇,关注语篇中可以协商的各种态度,引入了态度系统、介入系统和级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