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傩戏是一种程式性和神圣性较强的祭祀戏剧,具有趋吉辟邪的社会功能。其分布范围广,形态各异。目前流传于贵州的傩戏剧种主要有傩堂戏、撮泰吉、庆坛、阳戏、地戏等。傩堂戏作为傩戏中的一个分支,主要流行于黔东北一带,具有趋吉辟邪的社会功能和教化育人的文化功能。对傩堂戏剧本进行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傩堂戏的本质内涵,同时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傩堂戏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运用民间文艺学、民族戏剧学、民俗学等相关理论,以收集到的贵州傩堂戏剧本为研究对象。全文除去绪论部分共分五章。绪论,首先对傩堂戏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傩堂戏源于傩戏,而后形成的新品种。是以傩公傩母为信仰主神,以坛班为单位用歌舞的形式完成仪式,加入一些世俗生活内容增添观赏性与艺术性,表演时间不受限制的趋吉避邪的祭祀戏剧。傩堂戏剧本指具有一定故事情节、以歌舞或对白形式进行表演的各种纯仪式科仪剧本和仪戏相杂的演剧剧本。其次概述傩戏、傩堂戏和贵州傩堂戏剧本的研究现状,目前有关傩戏和傩堂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傩堂戏剧本的研究成果略显单薄。处于对剧本搜集、整理阶段。最后介绍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介绍贵州傩堂戏剧本概况。根据傩堂戏剧本的内容和演出情况,将其分为仪式类剧本和世俗类剧本;整理傩堂戏剧本目前的存佚情况;介绍傩堂戏剧本形成方法和传承方式。第二章,分析贵州傩堂戏仪式类剧本的结构模式和语言风格。仪式类剧本主要为仪式服务,剧本结构具有一定程式性。但其不是只为仪式服务,因此,剧本内容呈现出仪戏交错的特征。剧本唱词大多为民间叙事诗,演出过程富有节奏感。对白中各种民间俗语、方言和土语的加入使其内容口语化、生活化,乡土气息浓厚。第三章,通过分析贵州傩堂戏世俗类剧本,总结其中“孝道至上”和“惩恶扬善”两大主题思想,并梳理世俗类剧目的故事来源和故事类型。第四章,叙述贵州傩堂戏剧本的异文情况,并探讨异文产生的原因。贵州傩堂戏剧本异文有相同区域异文和不同区域异文之分,笔者认为无论哪一种异文,都不同程度受到了社会环境、传承人和观众审美情趣等因素的影响。第五章,概述傩堂戏手抄本形态并分析其字体符号和社会价值。手抄本是历史最传统、当下最流行的傩堂戏剧本流传方式,其中各种俗字和特殊符号显示出民间剧本的特殊形态,对了解贵州傩堂戏剧本的原本形态有着一定的帮助作用。通过以上章节分析得出结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贵州傩堂戏,剧本故事内容丰富,其传承过程中异文情况的出现,揭示出一个重要的现象,即只有“活”的非遗才能长久的保持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