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利用枢椎椎弓根峡部内壁为解剖标志的枢椎椎弓根螺钉徒手置钉方法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其有效性。方法:一、影像学测量:对34例正常形态的成人枢椎行三维CT重建,并测量以下指标:1、分别测量枢椎左右侧椎弓根的上缘、中部和下缘的宽度L1、L2、L3以及高度L4;2、分别测量枢椎左右侧椎弓峡部上缘、中部、下缘到中线的距离L5,L6,L7;3、选择枢椎椎弓根中部宽度不小于5.0mm的枢椎椎弓根中部的横断面图像,以直径3.5mm的椎弓根钉为标准,分别测出左右侧的最外侧的钉道A、最内侧的钉道B,并记录钉道A、B的进钉点Ae、Be和,钉道的长度La、Lb,A、B、与中线的夹角α1、α2以及Ae、Be与椎弓峡部内侧缘的水平距离L8、L9。测量出最佳钉道C(C为经过枢椎椎弓根中部最窄处连线的中垂线)并记录进钉点Ce,钉道的长度Lc,C与中线的夹角α3以及与峡部的水平距离L10。二、临床应用:自2006年3月—2009年5月共采用枢椎椎弓根螺钉徒手置钉方法实施置钉43例,术前1、测量枢椎椎弓根高度和上缘,中部宽度,以此评估拟行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病例是否可行此固定。2、测量计算出最佳进钉点Ce的位置及其与椎弓峡部内上缘的水平距离,对应的钉长,及与中线的夹角。余为颈椎后路内固定手术的常规准备。术中沿着椎弓峡部内上缘剥离出距其外侧水平距离Xmm(具体数值由术前影像学测量确定)的进钉点Ce,以术前测定的内倾角进钉,当深度达到术前测量钉长时,退出手锥,换用直径为3.0mm的丝锥功丝后植入螺钉。观察手术过程中有无与枢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相关的并发症,术后三维CT重建观察螺钉的位置,对患者每隔3个月进行随访,并给予影像学检查观察有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情况及植骨融合效果。结果:一、影像学测量:1. L1、L2、L3和L4分别为(7.67±1.72)mm、(6.21±1.43)mm、(4.28±1.06)mm、(8.60±0.67)mm,左右侧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 L5、L6、L7分别为(11.12±0.49)mm、(11.30±0.48)mm和(11.30±0.41)mm,左右侧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侧进行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La、L8和α1分别为(29.70±3.09)mm、(6.27±1.12)mm和(49.40±6.43)°,左右侧数据进行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 Lb、L9和α2分别(28.87±2.27 )mm、(2.66±1.10)mm和(6.65±1.14)°左右侧数据进行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 Lc、L10和α3分别为(25.34±2.50)mm、(7.63±1.12)mm和(30.13±4.32)°,左右侧进行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临床应用:共置入枢椎椎弓根螺钉86枚,术中枢椎椎弓根峡部后上缘处均得到良好显露,未出现椎弓根壁破裂现象,椎动脉、静脉丛损伤出血及颈脊髓、C2及C3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平均置钉时间20分钟,失血量100毫升。术后行三维CT复查示1例一侧螺钉挤入横突孔内壁,但无血管并发症。术后所有病例均无椎动脉损伤、感染、脑脊液漏,颈脊髓、C2及C3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均未出现内固定松动、脱落或断裂,术后6个月内均达到骨性融合。结论:枢椎椎弓峡部内壁与枢椎椎弓根之间存在较恒定的解剖位置关系,枢椎椎弓峡部内壁可作为术中判断枢椎椎弓根位置和确定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简易解剖标志。利用该标志实施枢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是安全、可行和有效的。但术前必须对患者行个体化的CT测量来指导术中准确置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