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语法化理论及汉语语法化研究现状为考察对象,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坚持语义和语法形式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采用点面结合、理论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汉语语法化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做一下总结和分析。本论文虽为理论性文章,但并不止步于对已有成果的总结归纳,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评论、反思和进一步的研究。总结语法化理论解决了汉语研究的哪些问题,反思是否存在与汉语事实不符合的地方,目前研究还有哪些薄弱环节,并结合具体案例,对一些存在争议的问题做实践研究。我们采用规范的操作模式,结合构式语法理论,从语言单位的形式和语义两个方面入手,细致梳理了名词、代词和动词三大类实词的语法化路径。在对丰富材料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本文总结出“语法化理论侧重语言形式的产生和演变,而汉语由于本身特点,却侧重语义演变和演变结果”的结论。构式语法中新的理论视角一一“构式化”理论,在此方面对汉语的语法化研究予以了补充,该理论细化了语言单位产生的具体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词汇化、语法化的区分做出了新的解释,同时还分析了语法化的本质特征是弱化还是扩展等问题。本文所做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总结了名词、动词语法化的关键句法环境,即语法化域,找出了两大类实词在语法化过程中,句法移位的基本规律。并针对汉语词类划分、语法化“溯源”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另外,在介绍成果的同时,我们也通过对各种文献的对比分析,归纳了语法化机制之间的层次分布、关系排列,并区分了语法化理论与一些传统概念如“引申”、“虚化”、“词义沾染”、“固化”、“假借”等之间的关系。文章分为五章,现将各章主要内容简介如下: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目前国内对“语法化”的定义、研究对象、以及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以及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等。第二章主要讨论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介绍了国外语法化的理论基础、认知论动因、目的论动因、隐喻和转喻的相关内容,并对国内语法化研究中的动因进行归纳,主要有:语用、语义、句法位置、句式义、语言系统等方面。同时我们还分析了这些动因所带来的不同的语法化结果。语法化机制方面,我们主要介绍了“重新分析”和“类推”两种,另外还有“推理”、“泛化”、“和谐”、“吸收”等。国内的相关研究是在理论介绍的基础上,又有了理论创新。同时,针对国内在语法化机制使用上所存在的概念混乱的情况,我们又对语法化机制的层次分布和关系排列进行了梳理。最后,对语法化、虚化、引申等概念进行了区分。第三章以名词和体词性代词的语法化路径为研究线索,分别介绍了目前体词性实词语法化的研究现状。在梳理语法化路径的同时,我们也对体词语法化的规律和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做了总结,现举例如下:a.从形式和语义方面总结出语法化过程所呈现的特点,如:语法化中语义的演变未必具有连续性,居中的联系项是名词语法化的主要句法位置等等;b.总结了目前研究中得出的,影响同一语义范畴下的其他词汇没能进一步语法化下去的原因;c.以“代词并入式连词”产生的过程为例,总结了词汇化的部分特点。提出了词汇化的形式固定标准有一定的时代要求等结论。另外还比较了汉语代词“那”和英语"that"的语法化异同等等。第四章以动词的语法化路径为研究线索,介绍了目前动词语法化的研究现状,并回答了前面章节所提出的问题。现将该章节的主要内容简介如下:a.在动词语法化为介词的路径中,主要讨论了介词产生语义条件;b.在动词语法化为助词的考察中,我们对词汇化的方向选择提出了问题;c.语法化为连词的路径中,我们认为连词是很容易受句式义影响的词类,而且句式义不仅是增加语法化项的义项,还会对原语义产生限制。e.总结了名词、动词语法化的位置和句法位移方向,并在此基础上解决了名词和动词泛化阶段不同的问题,提出了自己对汉语词类之争、话语标记对语法化路径的违反这些问题的一点看法。f.提出“语法化项的直接来源比源义或源用法的影响更直接,更重要”的观点。第五章主要围绕语法化与词汇化、构式、固化等相关理论之间的关系,介绍了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运用构式化理论,以“那是”类结构的演变为例,提出对“词汇化与语法化之间的关系”、“语法化单向性”、“汉语词类划分”、以及“语法化的本质是弱化还是扩展”等问题的看法。第六章是结语,该部分总结了全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并指出研究中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