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传播与空间体验:城市空间的媒介实践 ——基于“西安温度”空间改造的个案研究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ystar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更新观念的改变,城市从大拆大建式的空间扩张逐渐转变为小织补式的空间改造。空间改造通常指为满足新的使用需求而对现有空间添加新的元素。迄今为止,北京、深圳、贵阳等地已开展过类似活动。空间改造成为激发城市活力、传递城市形象、增强市民认同的重要切入点之一。自2017年11月起,西安市已连续开展了三季“西安温度”空间改造,并被新华社、中国经济网、陕西日报等多家媒体相继报道,还获得了“2019全国双创示范基地百佳案例”荣誉。关于空间改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但这些学科更多关注的是空间的设计、结构和改造模式。而城市改造空间作为人类活动的场所,履行着传递信息、维系情感、承载交往、构筑记忆的媒介功能。因此可以尝试对其采取传播学的研究视角,丰富有关城市改造空间的传播学研究内容。在国内的空间改造案例中,“西安温度”是首个将“温度”作为活动主旨的空间改造,但“温度”如何通过城市空间传递?受众如何接收“温度”意义?这两个问题借鉴瓦尔特·本雅明对感官传播的论述、马歇尔·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即感官的延伸”的论述和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可以引发进一步的学术思考与研究。由此,本文以“西安温度”空间改造为研究个案,采取观察法、访谈法、文本分析和个案研究的研究方法,以感官传播与空间体验作为切入点研究城市空间的媒介实践,具体分析城市空间呈现的感官传播活动和受众在接收空间信息的过程中产生的空间体验。研究发现:一是,“西安温度”城市改造空间作为传播媒介,空间的招牌、装饰、色彩和光线构成了基础视觉传播系统,传递出个性、活力、美观的视觉意象;自然环境音和人为实践音交织形成的听觉环境营造着市井生活的氛围;手触摸物品所形成的触觉传递出亲近的信号;嗅觉传播影响情绪;味觉传播唤醒记忆与情感。这五种感官传播活动融为一体,结合空间立体化特点,全面调动着受众的多重感官去感受与理解“温度”意义,也引导受众形成了沉浸式的信息接收模式。二是,城市空间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使受众在其中行走、感知、互动,多维度的感官传播活动使受众调动全感官参与空间体验。互动是最首要的空间体验,当感官性信息直接刺激受众感官时,美感是继而出现的体验,情感是最深层次的空间体验。三是,自媒体搭建了作者与读者通过媒介相联结的互动空间。作者通过视觉化的媒介文本对“温度”进行情感意义再生产。文字的视听性与图片的形象性使读者在阅读文章时的视觉感知转化为感官的“温度”体验。本文由此进一步提出:第一,城市空间借助多维度感官传播能够最大限度地激活受众的感官系统,全感官参与的空间体验与交流互动使受众得以建立更为深刻的情感联结。感官传播为城市空间增添了推动社会交往的媒介意义。第二,“西安温度”空间改造通过美学设计打破了受众对城市空间的审美麻木。美观的空间使受众愿意阅读空间文本,与空间产生互动。美感的传递增强了城市空间的开放性与互动性,进而为城市注入活力。第三,城市空间通过文化创意实现了与在地文化的价值链接,增强了公众对于城市空间的认同感,也推动了在地文化的传播与传承。综上,本文选取感官传播与空间体验为切入点研究城市空间的媒介实践,一方面,尝试拓展城市空间的传播学研究视角及感官传播的研究对象,建构传受双方互动的媒介逻辑及意义;另一方面也是对空间改造与城市发展的和谐关系的探索,为当下区域城市空间改造的思路提供有益参考。
其他文献
东汉自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25)迄献帝刘协建安二十五年(220),历时近二百年。相比西汉,社会发生了一些明显变化,在学术领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普遍崇尚博学之风,学术氛围浓厚。这一时期的学术,上受西汉经学的影响,下为魏晋玄学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过渡意义。这一时期的士人不仅博学多才,而且勤于著述,是东汉学术传承与兴盛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创作内容不仅包含经学、史学、文学,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学养生、职
戏作词,即题序中标明“戏作”的词,始自北宋中期苏轼、王齐愈、黄庭坚等人。王国维曰:“诗人视一切外物,皆游戏之材料也。然其游戏,则以热心为之。故诙谐与严重二性质,亦不可缺一也。”戏作词虽题为“戏”,并非皆为游戏之作,词人亦在其中寄寓深意。现存北宋戏作词37首,南宋戏作词172首,南宋是北宋的近乎5倍。南宋是宋代戏作词创作的高峰时期,戏作词内容、情感等诸方面在南宋也有较大突破与发展。本文以南宋戏作词为
刘禹锡和柳宗元乃是中唐贬谪诗人中极具代表性的两位作家,拥有部分极为相似的人生经历和贬谪遭遇。刘柳作为两位北方诗人,在来到陌生的南国后,面对截然不同的自然环境和风俗文化,都在其作品中表达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刘柳的性格与经历,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南国风貌的认知和描绘,体现出两种不同的特点:刘禹锡倾向于听觉表现,创作了许多别具一格的风俗诗;柳宗元倾向于视觉表现,留下了系列颇具盛名的山水诗篇。这两种南国书写
索尔仁尼琴是20世纪下半叶俄罗斯代表作家,他所开创的“两部分小说”、“劳改营文学”等对俄罗斯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长篇小说《第一圈》是索氏的劳改营小说之一,小说描写了关押在特种监狱“玛尔非诺”的工程师囚犯们三天内的境遇。这部作品是索尔仁尼琴对话性试验的代表作品,他在小说中创造性地运用复调、互文等手法使得作品呈现出一种对话性的特征,这种特征相比于目前较多的关于索氏作品思想内涵研究、政治理念研究更有价
[db:内容简介]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各地开始陆续建造以纪念革命为主题的纪念性景观,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铭记历史、缅怀烈士、呼吁和平。同时,革命文化记忆的储存和传播也需要一些不同的媒介来完成,以全新的叙事还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艰苦奋斗的历程,是开展党史学习、增进民族情感的有效途径。基于此,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得以筹备建立,在当前不仅是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学习和实践的重要场所,同时还是当前传播延安精神的宣传
陶斝是黄河中游龙山时代最为典型的器物之一。现阶段考古发掘材料表明,黄河流域的陶斝最早出现于庙底沟二期文化并贯穿整个龙山时代,其下限已进入夏纪年。本文在总结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黄河中游地区陶斝的外部形态特征为分类标准构建新的分类体系,运用地层学和类型学的方法,将陶斝分为釜形斝、罐型斝、盆形斝三大类,每类之下又细分为亚类、小类,各类陶斝拥有不尽相同的演变特点,可分别代表独立的演变序列。在类型学
《火焰驹》《三滴血》被赞誉为秦腔经典名剧。经典的建构生成并非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经典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火焰驹》《三滴血》依然能够保持发展态势和经典地位的现象,是个值得追寻的问题。这里,笔者从戏曲电影促进秦腔名剧经典化进程的角度,探讨《火焰驹》《三滴血》作为经典的建构。戏曲电影是对秦腔剧目进行的“现代化”和“电影化”处理。电影的演绎模式适应了当
从20世纪末至今,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渐高阶、媒介快速更迭,传统文学面临着边缘化危机,而网络小说作为一种新型文学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发展壮大。自1998年第一部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面世至今,网络小说的创作规模、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在众多网络小说类型中,玄幻类网络小说自2005年发展至今,一直以传奇的叙事特征、夸张的想象空间及浪漫的写作手法赢得广大读者的青睐。随着读者的需求量日益增长,玄幻类网络小说作
体验经济时代,旅游消费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从传统的观光式旅游转变为体验式旅游,旅游消费内容朝着多元化、个性化方向发展,游客选择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旅游过程当中,并期待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而这种新的旅游消费需求,也对遗产旅游市场提出了新的要求。西汉长陵作为汉代修建的第一个帝王陵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文化精神和社会认同。但在现阶段,除博物馆建设外,其整体基本处于待开发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