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在苏北地区建立可推广的林粮复合经营模式为目标,对该地区现有桐粮、杨粮复合经营模式的土壤及植物他感现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 (1)各样地间土壤理化性质存在显著差异,杨粮间作地和桐粮间作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均要优于对照区(纯农业用地)。另外,土壤全氮含量、全磷含量、有机质含量等都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而土壤容重和pH值则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各土壤理化性质问存在着紧密而复杂的相关性。 (2)土壤中4种酶的活性大都有随土层深度逐渐降低的趋势,但降低的趋势各不相同,如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在各种间作地的土壤中,降低的趋势较为平缓,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的活性则变化较大。不同样地土壤酶活性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大小顺序为:杨粮间作>桐粮间作>对照地。进一步的方差分析结果还显示,同一样地中不同土层间的不种土壤酶活力,除过氧化氢酶以外均呈现极显著差异。比较不同林粮间作地的土壤酶活性发现,4种主要酶活性均与其土壤肥力因子紧密相关。另外,由于各种酶性质不同,导致其与不同因素的相关性也不相同。杨粮间作地的各层土壤酶活性大都高于桐粮间作地土壤酶活性,同类间作地中土壤酶活性随间作年限的增加而呈现逐年加强的趋势。 (3)泡桐、杨树的根叶浸提液对小麦种子发芽表现为抑制作用,这一抑制作用随着水浸液溶度的增加而加强;在同一树种相同浸提液溶度条件下,树叶浸提液对小麦发芽的抑制作用要小于根浸提液。泡桐、杨树的根叶浸提液对小麦幼苗芽的生长有着较大影响。各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杨树根、叶浸提液和泡桐-杨树叶混合浸提液3类处理对小麦芽生长的前期抑制作用大多较泡桐处理组小些,其中以杨树根20mg/ml处理作用最弱,泡桐叶20mg/ml处理次之。结合实际,由于树根多分布在耕作层以下,对小麦影响范围较小,所以我们认为泡桐叶20mg/ml处理是所有15种处理中最好的。泡桐、杨树植物体浸提液对小麦种子芽的生长在试验的前3天表现为抑制作用,而在试验后期则表现为促进作用。 (4)桐粮、杨粮间作模式优化设计方案部分依据苏北地区复合经营的现状,从维持整个地区生态体系稳定性和获取更高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设计并讨论了块状、带状和三角状等3种不同的混交-间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