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扩展的π电子离域结构给有机共轭材料带来许多新颖的光电性能而受到广泛的关注。通过分子设计可以调控材料的能带,从而使其应用于制备有机电子器件,检测和生物成像等方面,从实验室的基础研究到工业和生活的实际应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蒽作为一种由三个苯环组成的稠环芳烃,具有高电荷转移能力和出色的发光性能,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如何利用蒽的结构获得具有优异性能的光电材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利用蒽及其衍生物为核心,制备了一系列新型有机共轭材料。研究其在不同状态下的发光性能。探究分子结构和聚集态变化对产物的共轭程度以及产物发光性能的影响。首先,以蒽和9,9’-联二蒽作为核心,分别设计两种共轭分子FAF和FAAF,并对其发光性能进行对比,并通过理论计算讨论分子结构对产物发光的影响。在溶液状态下,FAF为蓝色发光(λ=440 nm);而FAAF的发光则受溶剂的影响,说明联二蒽基团的引入导致了分子构象在不同溶剂作用下的共轭程度的改变,从而改变了发光的波长。在固体状态下,FAF与FAAF的发光波长均在450 nm左右,由理论计算可知,分子中芴单元与蒽单元之间均为约90°的二面角,低的共轭程度和大的空间位阻防止了分子间的堆叠,从而显示同样的蓝色发光。两种产物的CIE坐标y<0.10,具有用作蓝色发射OLED材料的潜力。其次,为了探究蒽单元数目对聚合物发光性能的影响,利用蒽与联二蒽为主要单体,与二己基芴通过Suzuki反应共聚制备一系列具有蒽链节的共轭聚合物PFA、PFAA、PF2A1AA1和PF3A1AA2。研究发现,聚合物主链中联二蒽链节含量的增加引起聚合物在溶液中的荧光发射红移,而且荧光波长也受到不同溶剂的影响。这可能由于聚合物在不同溶剂中与溶剂的相互作用不同导致了不同的构象,引起了聚合物的共轭程度的变化。在固体粉末状态下,聚合物为不同程度的青绿色发光,其中同时具有蒽和联二蒽链节的PF2A1AA1和PF3A1AA2粉末为绿色发光,说明聚合物聚集态的改变对其发光也有影响最后,以FeCl3为氧化催化剂通过简单的固态氧化偶联聚合制备了一系列芴-蒽共聚物(PFA)和芴-萘共聚物(PFN)。研究发现,共聚物具有由2,7-连接的芴单元与9,10-蒽单元或1,4-萘单元连接组成的随机结构。通过XRD谱图可知共聚物主链中芴单元的增加会导致其结晶度增加。这些产物表现出良好的热稳定性且具有高的碳残留率。产物的光学性质可以通过利用芴和蒽或萘的不同比例来进行调节。PFA在固态下显示出红色发光;在溶液状态下表现出随浓度增加发射波长红移的现象,其发光由蓝色发光一直红移至红色发光。作为参照的PFN也表现出相同的发光变化趋势。这归因于单一聚合物的有效共轭长度的变化以及聚合物聚集体和受激准分子的形成。这些独特的性质赋予PFA和PFN在光电子领域的潜在应用。聚合物对THF具有明显的检测能力,有望作为荧光探针用于THF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