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内抛掷物致人损害问题研究——兼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87条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p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建筑物内抛掷物致人损害问题进行了研究。建筑物内抛掷物致人损害行为原因难以确定具体加害人,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侵权类型。我国新出台的侵权责任法,对此问题有了明确的规定。该法第八十七条规定:“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但我认为该立法仍有不合理之处。该条规定不符合侵权法的基本原理,而且有妨碍公民行为自由与侵犯公民隐私的可能性。该条立法反映了立法者一种试图更好的救济受害人的美好愿望,是将愿望的道德上升为法律,但并没有被公民广泛的接受。同时,该立法折射了侵权法在彰显功能的同时显得有些贫困与自负。侵权法不应当担负过多的责任,也不应成为救济受害人的唯一途径。目前来看,我们可以合理的设立监控装置和完善物业管理制度来预防此种侵权的发生,可以通过投保意外伤害保险来获得救济。从长远来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更好的救济途径。
其他文献
无论是“道义责任论”还是“规范责任论”都不能为法律责任提供完整的正当性解释。因为作为一种具有外部强制力的责任形式,它不仅要满足法律责任的必为性,即不能仅从规范的角度
晚清时期,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列强近代化的不断演进,为满足其对于财富的贪婪欲望,西方各国渐渐开启了殖民掠夺和人口贩卖的疯狂模式。在西方世界普遍“蒸蒸日上”的大流中,“寄
在信息公开救济领域,存在着信息公开诉讼和反信息公开诉讼两种诉讼,信息公开诉讼要求行政机关最大限度地公开信息,反信息公开诉讼要求行政机关不公开信息,两者诉讼目的相反。
近年以来,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理论界对于刑事司法制度改革的对策讨论逐渐细化、深入,对于检察机关侦查权的完善立论也渐渐提上了议程。而我国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现状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