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两种不同术式的比较,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水平和成骨的关系,探讨牵张成骨的成骨机制。方法:28只狗随机分为牵张成骨组和直接延长组各12只,以及正常对照4只,牵张组于双侧第一与第二磨牙之间将下颌骨截断,并装上牵张器将下颌骨固定,于术后第8天开始牵张,牵张频速率1mm/次/天,连续牵张10天后固定,将牵张器保留原处作为固定器,分别于牵张第6天、固定2周、固定8周各处死4只动物,切取双侧牵开区骨组织待测;而直接延长组则在相同的部位以相同的术式完成下颌骨截断术后直接拉开10mm后行钛板内固定,与牵张组的相应时期分别处死相同数量的动物,切取双侧拉开区组织待测,正常对照组,手术直接于第一及第二磨牙区切取相应骨组织待测。所有标本处理后均作常规HE染色和BMP-2、bFGF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并分别于牵张完毕、固定2周、4周、8周时段对牵开区和拉开区拍X线片检查。结果:X线检查 见牵张组是从两断端边缘开始成骨,向中央靠拢,最终牵开区骨密度与周围正常骨组织相近,而直接延长组成骨速度慢,成骨量少,最终中央仍为低密度软组织影。HE染色 光镜检查可见牵张组牵张第六天在两骨断端附近即可见活跃的膜内成骨,牵张后固定2周,继续表现出活跃的膜内成骨现象,伴有少量的软骨内成骨,至固定第8周,牵开区几乎完全由新生的骨组织连接修复;而直接延长组仅早期在两骨断端附近可见活跃的膜内成骨,两周以后则以少量的软骨内成骨为主,中间区域仍为大量的纤维结缔组织,8周以后中央仍为软骨组织和纤维结缔组织间隔。免疫组化染色牵张组牵张中6天骨断端附近的新生编织骨边缘基质及周缘的活跃的成骨细胞、骨膜下及牵开区增生活跃的间充质细胞、成纤维细胞、胶原纤维基质均可见BMP-2、bFGF强阳性的染色。两组间的牵开区的BMP-2、bFGF染色平均灰度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牵张后固定2周,牵张组新生编织骨边缘的成骨细胞、软骨细胞、牵开区纤维结缔组织仍可见<WP=4>BMP-2、bFGF阳性染色,牵开区的染色平均灰度维持在较高水平,而直接延长组的BMP-2、bFGF在牵开区的染色强度明显降低,两组间BMP-2、bFGF平均染色灰度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牵张后固定8周,BMP-2、bFGF在牵张组和直接延长组的组织中的染色强度均明显减弱,仅在少数残留的软骨细胞、新骨基质及其周围的成骨细胞、成纤维细胞可见弱阳性染色,两组BMP-2、bFGF平均染色灰度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牵张成骨以膜内成骨为主,达到良好的骨愈合,直接延长以软骨内成骨为主,成骨效果不稳定,容易导致成骨不良。在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在机械的牵张力和微创伤等多种因素刺激下,局部牵开区BMP-2和bFGF持续高表达。两种生长因子可能共同参与促进了牵开区大量新骨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