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既往研究发现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患者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针刺对CFS合并睡眠障碍有明显的调整作用,但其作用机制有待深入。本研究拟以CFS模型大鼠为研究载体,探索针刺对CFS睡眠障碍模型大鼠睡眠障碍的影响,以及针刺对CFS睡眠障碍模型大鼠睡眠调整效应的基底前脑腺苷及其受体机制。 方法: 1. 针刺对CFS睡眠障碍模型大鼠睡眠障碍的影响研究 将30只SD大鼠按7天为1周期对其进行驯化,选取对环境适应性较好的大鼠。采用DPS处理系统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以下简称A组)、模型组(以下简称B组)、模型针刺组(以下简称C组)。B组、C组采用力竭游泳加慢性束缚方法对大鼠进行21天造模。造模结束后,A组不予任何处理;B组造模成功后第3日起开始使用自制固定装置固定大鼠,固定时间15分钟,每日一次,连续治疗5日后休息2日; C组给予针刺“百会”、“神门”、“肝俞”、“肾俞”、“脾俞”、“后三里”治疗,时间频率同B组。治疗前后,采用8:00-20:00监测SD大鼠睡眠时间、睡眠地点,采用力竭游泳、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旷场实验、水迷宫实验检测SD大鼠行为学指标。 2. 针刺对CFS睡眠障碍模型大鼠睡眠调整效应的基底前脑腺苷及其受体机制研究 (1)实验一、针刺对CFS睡眠障碍模型大鼠基底前脑腺苷及受体的影响研究:造模方法、分组、处理方案同前,针刺治疗后,采用ELISA检测各组大鼠基底前脑腺苷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基底前脑中纹状体、下丘脑腹外侧视前区A1受体含量,以及纹状体、伏隔核区A2a受体含量。 (2)实验二、CFS睡眠障碍模型大鼠经腹腔注射腺苷受体拮抗剂后,针刺对CFS睡眠障碍模型大鼠基底前脑腺苷及受体的影响研究:将SD大鼠按7天为1周期对其进行驯化,选取对环境适应性较好的大鼠。采用DPS软件将大鼠随机分为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phoxide,DMSO)组(以下简称D组)、DMSO+针刺组(以下简称E组)、A1受体拮抗剂+针刺组(以下简称F组)、A2受体 拮抗剂+针刺组(以下简称G组)。各组大鼠均采用力竭游泳加慢性束缚方法,复制CFS动物模型。造模结束后,连续7天对D组、E组按照0.065ml/100g对大鼠腹腔注射 DMSO ,排除 DMSO 本身对大鼠的影响, F 组、G 组按照0.125ml/100g和 0.105ml/100g对大鼠腹腔注射腺苷A1、A2A 受体拮抗剂。注射7天后,D组不予任何处理;E、F、G组分别针刺“百会”、“神门”、“肝俞”、“肾俞”、“脾俞”、“后三里”治疗,治疗时间15分钟,每日一次,连续治疗5日后休息2日。治疗结束后,采用ELISA检测各组大鼠基底前脑腺苷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基底前脑中下丘脑腹外侧视前区A1受体含量,以及纹状体、伏隔核区A2a受体含量。 结果: 1. 针刺对CFS睡眠障碍模型大鼠睡眠障碍的影响 CFS造模成功后,与A组大鼠相比,B组、C组睡眠时间显著缩短,睡眠地点明显不固定,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针刺治疗后,与B组相比,C组睡眠时间显著增加,睡眠地点明显固定,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2. 针刺对CFS睡眠障碍模型大鼠睡眠调整效应的基底前脑腺苷及其受体机制 (1)实验一、针刺对CFS睡眠障碍模型大鼠基底前脑腺苷及受体的影响研究:CFS造模成功后,与A组大鼠相比,B组基底前脑腺苷含量显著降低,纹状体、下丘脑腹外侧视前区A1受体含量显著降低,纹状体、伏隔核区A2a受体含量含量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针刺治疗后,与B组相比,C组基底前脑腺苷含量显著增高,纹状体、下丘脑腹外侧视前区A1受体含量显著增高,纹状体、伏隔核区A2a受体含量显著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实验二、CFS睡眠障碍模型大鼠经腹腔注射腺苷受体拮抗剂后,针刺对CFS睡眠障碍模型大鼠基底前脑腺苷及受体的影响研究:经腹腔注射腺苷受体拮抗剂针刺治疗后,与D组大鼠相比,E组基底前脑腺苷浓度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E组大鼠相比,F组基底前脑中腺苷浓度显著降低,下丘脑腹外侧视前区组织A1蛋白含量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伏隔核区A2a蛋白含量有降低趋势,腹侧纹状体组织A2a蛋白含量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E组大鼠相比,G组基底前脑中腺苷浓度显著降低,腹侧纹状体组织A2a蛋白含量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伏隔核区A2a蛋白含量有降低趋势,下丘脑腹外侧视前区组织A1蛋白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F组大鼠相比,G组下丘脑腹外侧视前区组织A1蛋白含量明显增加,腹侧纹状体组织A2a蛋白含量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伏隔核区A2a蛋白含量有降低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 CFS模型大鼠存在睡眠障碍,表现为睡眠时间显著减少、睡眠地点不固定。针刺治疗可显著增加CFS模型大鼠睡眠时间,固定睡眠地点。 2. 针刺对CFS睡眠障碍的调整可能是通过基底前脑局部释放腺苷,作用于纹状体、下丘脑腹外侧视前区A1受体,以及纹状体、伏隔核区A2a受体,从而发挥调整睡眠障碍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