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平原沙地榆树林生态学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fb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榆树林是松辽平原沙地上发育的顶级植物群落,按其建群种划分出蒙古黄榆(Ulmus. macrocarpa var. mongolica )林,家榆(Ulmus pumila )林和刺榆(Hemipelea davidii )林,构成森林草原景观,具有独特的群落种类构成和生态过程,对于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乃至东北草原区生态环境质量均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本区榆树林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群落更新不良,分布范围不断缩小,亟需开展榆树林种群和群落生态学基础研究。本文应用典型样地定位法对三种榆树林种群特征(不同年龄枝条的叶构件、枝条构件和刺构件、果实构件数量特征,种子雨散布特征)和群落特征(乔木层和草本层种类构成及其数量特征)进行野外调查,应用变异系数表征各构件可塑性,应用数学模型模拟种子雨动态、应用重要值和物种多样性指数等表征群落结构,通过以上方法揭示三种榆树林种群和群落结构与动态。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可在一定程度上开拓种群和群落研究的新途径,并可为松辽平原沙地榆树林管理和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1刺榆林生态学研究1)刺榆林种群生态学研究刺榆不同年龄枝条的构件数量性状变异程度不尽相同,总体变化规律为:刺榆不同年龄枝条构件的生物量变异程度大于构件数变异程度,而且一龄枝和二龄枝变异程度要普遍高于三龄枝的。表明外界因素对刺榆构件生物量(尤其枝条生物量)影响比较大,而对构件数影响较小。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刺榆一龄枝和二龄枝的生物量、构件数均与总生物量具有极好的回归关系,并且一龄枝和二龄枝的决定系数总体上高于三龄枝的。因此在刺榆林天然更新中一龄枝和二龄枝对种群和群落的贡献高于三龄枝,是种群更新和拓展能力的体现。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刺榆一龄枝和二龄枝各构件均表现为同速生长,具有极好的相关性,三龄枝除刺构件外,其他各构件也表现为同速生长。2)刺榆林种子雨及种子散布格局刺榆林下和林缘的种子雨沉降的数量特征和孤立单株及林缘的种子散布格局结果表明,刺榆的种子雨密度平均以林下最大(13732.5±3106.2粒·m-2),孤立单株以东南样带最多(5449.4±1429.3粒·m-2),并显著地高于其他方向,以西北最少(650.2±631.6粒·m-2),并显著地少于其他方向;林缘以东(4583.4±1341.0粒·m-2)和南(3744.4±2673.4粒·m-2)样带显著地高于西(1410.0±1499.3粒·m-2)和北(902.7±802.5粒·m-2)样带。孤立单株和林缘不同方向种子雨密度的变异普遍较大,其变异系数为25.7-106.3%。刺榆具有风播植物远离种子源的种子散布特性。8个样带在单位面积和累积面积上远离种子源的种子散布格局均具有多样性,包括直线、幂、指数、二次抛物线和对数函数。3)刺榆林群落生态学研究刺榆林不存在灌木层;其乔木层可划分为2个亚层,上、下层高度分别为4.05-7.86和2.05-3.20 m;林下共有32种草本植物,隶属13科27属,以禾本科、豆科和菊科为主;研究区有11个植被分布区型,其中,蒙古-东北-兴安-华北分布区型种类最多(34.38%),其次为东北-华北分布区型(12.5%)。在3个水分生态类型中,中生植物最多,占59.37%,中旱生类型和旱生类型分别占25%和15.63%。在6个生活型中,地面芽植物最多(31.25%),具有温带草原的典型生活型特征。刺榆林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与乔木层的发育程度有关,乔木层郁闭度的降低将导致草本层生态优势度增加,群落均匀度和物种多样性下降。群落生产力与功能群内的物种数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而与功能群内的个体数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4)放牧干扰对刺榆林物种多样性的影响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刺榆林生活型构成发生显著变化,轻度干扰和中度干扰阶段均以多年生丛生禾草地上芽植物占优势,重度干扰阶段以一年生植物占优势。从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趋势看,以轻度干扰阶段的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和多样性均最高,尤其丰富度的差异显著(p<0.05)。随干扰程度的增加,群落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和多样性均显著的单调降低,表现出种类明显减少、群落结构简单化和旱生化的趋势。2蒙古黄榆林生态学研究1)蒙古黄榆林种群生态学研究蒙古黄榆不同年龄枝条的构件数量性状变异程度差异较大,总体变化规律为:蒙古黄榆各构件的构件数变异程度大于生物量变异程度,而且一龄枝和二龄枝变异程度要普遍低于三龄枝的,这一点与刺榆林变化趋势相反,表明外界因素对刺榆构件数影响比较大,而对构件生物量影响较小。这可能与物种自身生物学特性有关。从回归分析结果看,不同年龄枝条的生物量、构件数均与总生物量的回归方程决定系数总体上表现为一龄枝<二龄枝<三龄枝,这与变异系数在各龄枝条间的分布状况较一致,反映出蒙古黄榆一龄枝和二龄枝在空间拓展和种群更新能力上的弱化。从相关分析结果看,不同年龄枝条的各构件均表现为同速生长,各构件数量与生物量之间具有极好的相关性,反映出各构件在资源利用上的同步性。2)蒙古黄榆林群落生态学研究蒙古黄榆林郁闭度一般在40-60%之间,高度5.83-9.33米,胸径0.13-0.19m,枝下高2.16-2.63m,株距3.72m-8.16m。蒙古黄榆林下草本植物总共出现47种,隶属21科39属,以禾本科、豆科和菊科植物最多。在分布区型结构上,总计13种分布区型,以华北-东北-兴安-蒙古分布区型种类最多,具有四种分布区型相汇聚的特征。水分生态类型以中生植物最多,但中旱生及旱生种类亦丰富,具有明显的适应干旱生境的水分特点。生活型以一年生植物最多,其次地面芽植物。蒙古黄榆群落生产力与物种丰富度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而生产力与植物个体数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家榆林生态学研究1)家榆林种群生态学研究家榆不同年龄枝条的构件数量性状变异程度总体变化规律为:家榆各构件的生物量变异程度大于构件数变异程度,而且一龄枝和二龄枝变异程度要普遍低于三龄枝的,这一点与蒙古黄榆林变化趋势相同,表明外界因素对家榆构件数影响比较大,而对构件生物量影响较小。从回归分析结果看,家榆不同年龄枝条的生物量、构件数均与总生物量的回归方程决定系数总体上表现为一龄枝的低于二龄枝和三龄枝的,反映出家榆一龄枝各构件受环境因素和人为干扰程度较大,其空间拓展能力受到影响,不利于种群更新和群落结构的维持。从相关分析结果看,家榆不同年龄枝条的各构件亦表现为同速生长,各构件数量与生物量之间均具有极好的相关性,反映出各构件在资源利用上的同步性。2)家榆林群落生态学研究家榆林群落结构比较简单,常无灌木层,仅乔木层和草本层,林下草本无温带森林的典型种,而是由草原种构成,一般物种丰富度较高,常见种类糙隐子草、沙地委陵菜、羊草等草原种,个别地段亦伴生山杏、叶底珠灌丛。从群落生态类型结构组成和分布区型结构组成看,与1981年李建东等调查结果相比,现时群落地面芽植物和隐芽植物发育均受到严重干扰,一年生植物大量增加。湿生植物消失,旱生和中旱生植物比例也显著减少。在分布区型结构上,以蒙古-兴安-华北-东北分布区型为主,具有4个分布区型相汇聚的特点,但类型数已严重减少。此外在物种多样性变化上,三个家榆样地间物种多样性相差不大,表明家榆林受人为干扰严重,使群落物种组成表现出同质化的趋势,从而使群落结构趋同。
其他文献
重庆市十年"天保"禁伐成效显著,林业分类经营改革又成为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新的转折点。其经验值得宣传与推广。针对改革中出现的公益林管护和补偿政策、森林采伐和
何嘉琳主任中医师系浙江"何氏妇科"第四代嫡系传人,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其从事中医妇科临床、教学工作逾五十载,对妇科疑难病症多有独到的临
本文旨在探讨译者进行英语成语翻译时,文化对译者的理解和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两者关系十分密切。可见,英语成语反映了英语国家的民族
天然林禁伐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但同时也对国有林场的近期经济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与职工的生活及社会保障问题的矛盾比较突出。作者通过对国有林场基本情
本文以河北移动大数据相关建设经验为背景,对河北移动在规划建设中积累的先进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建议,最后提出河北移动三域大数据融合的建设思路.
教育援助项目对推进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投资方向不准、资源浪费以及援助效果低于预期目标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教育援助的方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严重为害水稻生产的病毒病,目前没有十分有效的防控措施,特别是对已经大面积暴发成灾的本田期水稻。本研究在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麻田乡,针对整个田
<正> 杨顺梁编写的《选矿知识问答》一书,1991年11月由冶金工业出版社第二次印刷发行。该书以问答的形式介绍了选矿技术知识,包括选矿基本概念,破碎筛分与磨矿分级,重力选矿,
火力发电厂在煤种进厂后,先后经过卸煤系统、斗轮机、碎煤机、转运站皮带机、犁煤器等各种设备进入原煤仓。在整个输煤系统设备流程中会出现大面积的粉尘,直接威胁着检修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