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解放战争前后土改的政治动员为研究对象,从阶级话语与乡土伦理(乡村传统的文化内涵)的关系视角来考察土改对于中国政治进程的影响。从总体上看,解放战争前后进行的土地改革运动,对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土地改革运动将地主与富农的土地分割给贫苦大众,改变了农村社会的经济结构,最大限度地动员农民参加革命。土改运动对农民进行动员的关键部分体现在,中国共产党运用阶级话语解构了农村社会的传统结构,重新建立一整套社会权力结构与社会生活规范,为开展中国革命汲取资源奠定了组织基础。前人的研究都将阶级话语视作中共深入开展土地改革的重要话语手段,将阶级话语对农村的改造过程分为两个部分:对阶级身份的区分与阶级语汇日常化。通过这两个部分的综合作用,中共将阶级话语变为农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将土地改革运动与共和国60多年的历史进程联系起来看,阶级话语所建构的社会生活与权力结构主导了新中国的政治发展,但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农村却迅速回复到阶级话语占主导地位之前的状态,仿佛阶级话语并没有影响过农村生活,传统研究对于阶级话语的解释在这里出现了困境——意识形态为什么不能扎根农村?本文试图解释传统研究的困境,引入了革命文学这一新材料,革命文学只是触发思考的索引,历史事实才是研究的依据。从文学文本中可以发现隐没在档案记载中的乡土伦理,乡村中的阶级斗争掺杂了诸多要素:亲情血缘关系、善恶道德观念、瓜分与报复心态等等,这些要素伴随了土地改革运动的始终。不难发现,阶级话语在进入农村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是一整套乡土伦理,阶级话语并没有彻底地消灭乡村传统,农村社会的核心观念在改造的过程中生存下来,阶级话语与乡土伦理的纠葛是本研究的主线。本文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介绍了研究问题的缘起;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梳理了革命文学与阶级话语之间关系、前人关于阶级话语在土地改革中的作用的研究、以及学者对于意识形态和乡村传统的效力问题的讨论,提出研究假设——阶级话语所建构的新农村是附着在乡土伦理之上;第三、四、五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内容,第三部分论述阶级话语建构革命文学过程以及农民接受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式;第四部分论述阶级话语进入农村过程中所依赖的乡土伦理要素:第五部分论述乡土伦理对阶级话语的阻碍作用。第六部分为总结,土地改革中所展现的革命逻辑贯穿了新中国的历史,阶级话语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在新中国的政治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两个方面的变化,其一是阶级话语在建国后的政治实践中逐渐符号化和标签化,导致意识形态的效果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中逐渐式微;其二是农民因为受乡土伦理的影响,其自发的经济理性不断地与国家的集体化制度进行抗争,农民行为与国家行为始终存在许多不一致的地方,国家持续地运用政治强制来保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因此使得意识形态与村落文化之间存在巨大的张力。正是因为意识形态与村落文化之间的张力,从而使得意识形态在缺乏政治强制力支持的情况下,很能在农村中扎根。本研究认为,正是因为阶级话语利用了乡土伦理的田园生活理想与善恶道德体系来对农民进行动员,乡土伦理的深层结构因此也阻碍阶级话语在农村中建立起稳固的权力结构与社会生活规范,这造成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的阶级话语都掺杂了乡土伦理的要素,也是阶级话语所代表的意识形态无法在农村牢固扎根的根本原因。